民国时期山西省区村制研究(1917~1928)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11-19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1.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2.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2.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 (四)研究内容与写作框架 | 第17-19页 |
| 1.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2.写作框架 | 第17-19页 |
| 一、山西省区村制推行的背景 | 第19-22页 |
| (一)清末民初地方自治的推动 | 第19页 |
| (二)山西省乡村自治运动的启发 | 第19-20页 |
| (三)阎锡山治理山西的需要 | 第20-22页 |
| 二、山西省区村制的制度设计 | 第22-30页 |
| (一)区制设计 | 第22-25页 |
| 1.区的划分 | 第22页 |
| 2.区机构的设置 | 第22-23页 |
| 3.区公职人员的配置 | 第23-25页 |
| (二)村制设计 | 第25-30页 |
| 1.编村划分 | 第25-27页 |
| 2.村机构的设置 | 第27-28页 |
| 3.村公职人员的配置 | 第28-30页 |
| 三、山西省区村制实际运行 | 第30-36页 |
| (一)区的建立与运行 | 第30-31页 |
| 1.区公所的建立及运行 | 第30-31页 |
| 2.区监察委员会及监管 | 第31页 |
| (二)村的建立与运行 | 第31-36页 |
| 1.村公所的建立及运行 | 第31-32页 |
| 2.村民会议制度的施行 | 第32-33页 |
| 3.村保卫团及治安维护 | 第33-34页 |
| 4.村息讼会及纠纷调解 | 第34-35页 |
| 5.村学务及教育普及 | 第35-36页 |
| 四、山西省区村制影响 | 第36-39页 |
| (一)促进了山西社会秩序的稳定 | 第36-37页 |
| (二)推进了山西的民主化进程 | 第37-38页 |
| (三)区村制实际运行的局限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