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4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1 国内研究发展历程、水平及现状 | 第14-15页 |
1.3.2 国外研究发展历程、水平及现状 | 第15-18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文献分析法 | 第18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8-19页 |
1.4.3 访谈法 | 第19页 |
1.5 研究设计 | 第19-20页 |
第2章 校企合作概述 | 第20-3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1.1 应用型高校 | 第20页 |
2.1.2 校企合作 | 第20-21页 |
2.2 校企合作模式概述 | 第21-24页 |
2.2.1 国外校企合作模式 | 第21-23页 |
2.2.2 国内校企合作模式 | 第23-24页 |
2.3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特性 | 第24-27页 |
2.3.1 “厚基础、强素质、重能力”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 | 第25-26页 |
2.3.2 培育工程型、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26页 |
2.3.3 依托地方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定位 | 第26-27页 |
2.4 校企合作的意义 | 第27-33页 |
2.4.1 有利于增强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 第28页 |
2.4.2 有利于学校和企业资源的充分利用 | 第28-29页 |
2.4.3 有利于降低应用型高校的办学成本 | 第29页 |
2.4.4 有利于打造“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 第29-30页 |
2.4.5 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 第30页 |
2.4.6 有利于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 第30-31页 |
2.4.7 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培训成本 | 第31-33页 |
第3章 南昌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 第33-47页 |
3.1 南昌工程学院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 | 第33-39页 |
3.1.1 校企联合共建校外实践基地 | 第33-37页 |
3.1.2 校企共建人才培养体系 | 第37页 |
3.1.3 校企共建师资队伍 | 第37页 |
3.1.4 以知识服务推动人才培养和技术转移 | 第37-38页 |
3.1.5 校企联合开展技术大赛 | 第38页 |
3.1.6 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 | 第38-39页 |
3.2 南昌工程学院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3.2.1 实习实训效果不佳 | 第39-40页 |
3.2.2 教师主动到企业参与实践锻炼的积极性不高 | 第40-41页 |
3.2.3 学生对校企合作实践基地质量评价不高 | 第41-42页 |
3.2.4 教学实训资源浪费大 | 第42-43页 |
3.2.5 校企合作管理效率不高 | 第43页 |
3.3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过程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3-47页 |
3.3.1 外部条件方面 | 第43-44页 |
3.3.2 合作主体方面 | 第44-45页 |
3.3.3 合作过程方面 | 第45-47页 |
第4章 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的提升策略 | 第47-58页 |
4.1 强化政府的政策保障 | 第47-51页 |
4.1.1 国家健全校企合作法律保障机制 | 第47-48页 |
4.1.2 健全保障校企合作的财政制度 | 第48-50页 |
4.1.3 建立有效的沟通协调制度 | 第50-51页 |
4.1.4 不断完善综合评价机制 | 第51页 |
4.2 完善学校校企合作的运行机制 | 第51-56页 |
4.2.1 从内涵建设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 第51-54页 |
4.2.2 高校要强化办学主体责任 | 第54-55页 |
4.2.3 建立校企合作专门管理机构 | 第55-56页 |
4.3 引导企业积极融入校企合作 | 第56-58页 |
4.3.1 为企业技术攻关人员培训提供便利 | 第56页 |
4.3.2 提高办学层次,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 第56-58页 |
第5章 结语 | 第58-6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页 |
5.2 研究不足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附录A 对南昌工程学院校企合作工作管理者的访谈提纲 | 第65-67页 |
附录B 对南昌工程学院专业教师就校企合作开展情况的访谈提纲 | 第67-69页 |
附录C 对南昌工程学院有关“校企合作”情况的问卷调查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