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 第9-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三、综合评述 | 第15-16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6-17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五节 创新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中师资配置均衡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第一节 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 | 第21-23页 |
一、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二、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指标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的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资源配置理论 | 第23-24页 |
二、政府职能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的现状 | 第25-37页 |
第一节 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的政策背景 | 第25-26页 |
一、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本目标 | 第25页 |
二、《义务教育法》规定 | 第25-26页 |
第二节 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调查说明 | 第26-28页 |
一、调查情况 | 第26页 |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指标说明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均衡配置现状 | 第28-37页 |
一、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方式与均衡指标分析 | 第28-32页 |
二、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及均衡现状调查 | 第32-33页 |
三、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培训及均衡现状调查 | 第33-35页 |
四、晋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权益及均衡现状调查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7-47页 |
第一节 晋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过程不均衡 | 第37-38页 |
二、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机制不均衡 | 第38-40页 |
三、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不均衡 | 第40-41页 |
第二节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41-47页 |
一、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政策不完善 | 第41-43页 |
二、城乡义务教育物质环境存在较大差异 | 第43-44页 |
三、学校等级化观念隐性存在 | 第44-45页 |
四、学校管理和教师自身因素的制约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国内其它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经验与启示 | 第47-51页 |
第一节 国内其它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经验 | 第47-49页 |
一、青州市 | 第47-48页 |
二、铜陵市 | 第48-49页 |
第二节 国内其它地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经验的启示 | 第49-51页 |
一、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 | 第49页 |
二、创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的实践路径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晋江市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51-59页 |
第一节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过程均衡化 | 第51-53页 |
一、制定合理的教育政策 | 第51页 |
二、合理制定教师编制 | 第51-52页 |
三、优化新教师补充机制 | 第52-53页 |
四、保障学校对师资配置的管理权 | 第53页 |
第二节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流动均衡化 | 第53-54页 |
一、建立科学的教师流动机制 | 第53-54页 |
二、深入推进“名校集团化”实现师资良性流动 | 第54页 |
第三节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均衡化 | 第54-56页 |
一、切实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经费 | 第54-55页 |
二、建立健全农村教师培训体系 | 第55-56页 |
三、鼓励城乡结对帮扶 | 第56页 |
第四节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权益待遇均衡化 | 第56-57页 |
一、保障农村教师基本权益 | 第57页 |
二、完善农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 | 第57页 |
第五节 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监督体系 | 第57-59页 |
一、健全目标管理的责任制度 | 第57-58页 |
二、建立独立的第三方监督体系 | 第58页 |
三、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公开制度 | 第58-5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 | 第65-69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