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5-1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6-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1 农药的使用情况 | 第16-17页 |
1.1.2 农药的分类 | 第17-18页 |
1.1.3 农药的残留及危害 | 第18-19页 |
1.2 杀虫剂氟虫腈的概况 | 第19-22页 |
1.2.1 氟虫腈的理化性质 | 第19-20页 |
1.2.2 氟虫腈的作用机理 | 第20页 |
1.2.3 氟虫腈残留污染及危害 | 第20-22页 |
1.3 斑马鱼胚胎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3.1 斑马鱼毒理学优势 | 第22-23页 |
1.3.2 斑马鱼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23-24页 |
1.4 SH-SY5Y和HaCaT细胞在毒理学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1.5 数字基因表达谱 | 第25-27页 |
1.5.1 数字基因表达谱原理 | 第25-26页 |
1.5.2 数字基因表达谱特点 | 第26-27页 |
1.5.3 数字基因表达谱的应用 | 第27页 |
1.6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7-29页 |
第二章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作用 | 第29-38页 |
2.1 材料 | 第29-30页 |
2.1.1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2.1.2 试剂耗材 | 第29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30-31页 |
2.2.1 斑马鱼饲养 | 第30页 |
2.2.2 斑马鱼交配及受精卵收集 | 第30-31页 |
2.2.3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31页 |
2.2.4 统计与分析 | 第31页 |
2.3 结果 | 第31-35页 |
2.3.1 斑马鱼胚胎在氟虫腈处理前的发育情况 | 第31-32页 |
2.3.2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死亡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2.3.3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畸形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体长的影响 | 第35页 |
2.4 讨论 | 第35-37页 |
2.4.1 选择斑马鱼幼鱼作为暴露试验研究对象 | 第35-36页 |
2.4.2 载体溶剂的影响 | 第36-37页 |
2.4.3 氟虫腈引起斑马鱼幼鱼畸形 | 第37页 |
2.4.4 氟虫腈导致斑马鱼幼鱼体长变短 | 第3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的氧化胁迫和神经信号传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8-65页 |
3.1 材料 | 第38-39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8页 |
3.1.2 试剂耗材 | 第38-39页 |
3.1.3 仪器设备 | 第39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9-45页 |
3.2.1 斑马鱼饲养、交配及受精卵收集 | 第39-40页 |
3.2.2 斑马鱼幼鱼的氟虫腈处理与样品收集 | 第40页 |
3.2.3 总蛋白的提取 | 第40页 |
3.2.4 总蛋白的定量 | 第40-41页 |
3.2.5 酶活的测定 | 第41-42页 |
3.2.6 总RNA的提取 | 第42页 |
3.2.7 消化提取的总RNA中的基因组DNA并纯化RNA | 第42-43页 |
3.2.8 RNA反转录成cDNA | 第43页 |
3.2.9 目的基因和内参基因的引物设计与特异性验证 | 第43-45页 |
3.2.10 目的基因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45页 |
3.2.11 统计与分析 | 第45页 |
3.3 结果 | 第45-59页 |
3.3.1 样品总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45-46页 |
3.3.2 斑马鱼幼鱼对氟虫腈氧化胁迫的响应 | 第46-50页 |
3.3.3 样品RNA的提取、消化及纯化 | 第50-51页 |
3.3.4 引物验证 | 第51-53页 |
3.3.5 神经递质传递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53-59页 |
3.4 讨论 | 第59-64页 |
3.4.1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酶活性 | 第59页 |
3.4.2 反转录效率及引物验证 | 第59-60页 |
3.4.3 内参基因的选择 | 第60-62页 |
3.4.4 氟虫腈诱导斑马鱼幼鱼的氧化应激反应 | 第62-63页 |
3.4.5 氟虫腈对斑马鱼幼鱼的神经毒性 | 第63-6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四章 氟虫腈诱导斑马鱼幼鱼的数字基因表达谱研究 | 第65-84页 |
4.1 材料 | 第65-66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65页 |
4.1.2 试剂耗材 | 第65页 |
4.1.3 仪器设备 | 第65-66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66-70页 |
4.2.1 斑马鱼饲养、交配及受精卵收集 | 第66页 |
4.2.2 斑马鱼幼鱼的氟虫腈处理与样品收集 | 第66-67页 |
4.2.3 总RNA提取、基因组消化及mRNA纯化 | 第67-68页 |
4.2.4 文库构建及上机测序 | 第68页 |
4.2.5 表达谱数据分析 | 第68页 |
4.2.6 差异基因的相对表达分析 | 第68-69页 |
4.2.7 统计与分析 | 第69-70页 |
4.3 结果 | 第70-80页 |
4.3.1 样本RNA的检测 | 第70-71页 |
4.3.2 表达谱测序的Reads分析 | 第71-73页 |
4.3.3 序列比对分析 | 第73页 |
4.3.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73-75页 |
4.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和KEGG通路分析 | 第75-76页 |
4.3.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通路分析 | 第76-77页 |
4.3.7 差异表达基因的相对定量qPCR分析 | 第77-80页 |
4.4 讨论 | 第80-83页 |
4.4.1 利用DGE表达谱测序 | 第80页 |
4.4.2 AP-1蛋白家族转录因子的差异表达 | 第80-82页 |
4.4.3 转录因子MIDN的差异表达 | 第82-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氟虫腈对SH-SY5Y和HaCaT细胞的毒性作用 | 第84-93页 |
5.1 材料 | 第84-85页 |
5.1.1 供试材料 | 第84页 |
5.1.2 试剂耗材 | 第84页 |
5.1.3 仪器设备 | 第84-85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85-86页 |
5.2.1 细胞培养 | 第85页 |
5.2.2 MTT发测定细胞存活率 | 第85-86页 |
5.2.3 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细胞 | 第86页 |
5.2.4 统计与分析 | 第86页 |
5.3 结果 | 第86-91页 |
5.3.1 氟虫腈对SH-SY5Y和HaCaT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 第86-87页 |
5.3.2 氟虫腈对SH-SY5Y和HaCaT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87-91页 |
5.4 讨论 | 第91-9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8页 |
附录 | 第108-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历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