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品论文--抗肿瘤、抗癌药物论文

负载索拉非尼的聚乙二醇-聚己内酯胶束在肝癌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4页
    1.1 肝癌治疗的研究进展第11-12页
        1.1.1 肝癌的现状第11页
        1.1.2 肝癌的治疗手段第11-12页
        1.1.3 索拉非尼的应用现状第12页
    1.2 纳米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第12-14页
    1.3 纳米载药系统第14-20页
        1.3.1 脂质体第17页
        1.3.2 树枝状大分子第17-18页
        1.3.3 聚合物纳米颗粒第18页
        1.3.4 无机纳米材料第18-19页
        1.3.5 聚合物胶束第19-20页
    1.4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第20-22页
        1.4.1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简介第20-21页
        1.4.2 基于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的载药系统的制备方法第21-22页
        1.4.3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第22页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4页
第二章 索拉非尼载药胶束的制备及表征第24-37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9页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24-26页
        2.2.2 索拉非尼药物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6页
        2.2.3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的临界胶束浓度第26-27页
        2.2.4 索拉非尼载药胶束的制备与表征第27-28页
        2.2.5 体外药物缓释实验第28-29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9-36页
        2.3.1 索拉非尼药物含量分析方法的建立第29-31页
        2.3.2 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的临界胶束浓度第31-32页
        2.3.3 载药胶束制备条件考察第32-33页
        2.3.4 索拉非尼载药胶束的的理化性能表征第33-35页
        2.3.5 体外药物缓释研究第35-36页
    2.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索拉非尼载药胶束的体外性质研究第37-49页
    3.1 引言第37页
    3.2 实验部分第37-42页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第37-39页
        3.2.2 实验方法第39-42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42-47页
        3.3.1 细胞摄取分析第42-44页
        3.3.2 体外细胞毒性研究第44-46页
        3.3.3 细胞凋亡分析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四章 索拉非尼载药胶束的体内分布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第49-62页
    4.1 引言第49页
    4.2 实验部分第49-54页
        4.2.1 实验材料及仪器第49-50页
        4.2.2 HepG2-Luc细胞荷瘤裸鼠模型的建立第50-51页
        4.2.3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探究第51页
        4.2.4 体内光声成像探究第51-52页
        4.2.5 体内抗肿瘤研究第52-53页
        4.2.6 肿瘤组织病理及细胞凋亡研究第53-54页
        4.2.7 统计学数据分析第54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54-61页
        4.3.1 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分析第54-57页
        4.3.2 体内光声成像分析第57-58页
        4.3.3 体内抗肿瘤效果评价第58-59页
        4.3.4 肿瘤组织病理及凋亡结果分析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附件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PiCCO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对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
下一篇:氨基甲酸酯类抑制剂的胆碱酯酶特异性药物代谢定量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