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古生物学论文--古动物学论文

中国辽西早白垩世反鸟类化石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前言第12-16页
第1章 反鸟研究简史第16-42页
   ·世界反鸟化石研究简史第16-17页
   ·中国反鸟化石研究简史第17-20页
   ·中国反鸟化石分类描述第20-37页
     ·娇小辽西鸟第20-21页
     ·步氏始反鸟第21-22页
     ·滦河冀北鸟第22页
     ·三塔中国鸟第22-23页
     ·郑氏波罗赤鸟第23-24页
     ·燕都华夏鸟第24-25页
     ·沃氏始华夏鸟第25-26页
     ·朝阳长翼鸟第26-27页
     ·丰宁原羽鸟第27-28页
     ·河北细指鸟第28-29页
     ·韩氏长嘴鸟第29-30页
     ·成吉思汗鄂托克鸟第30-31页
     ·侯氏鹏鸟第31-32页
     ·寇氏扇尾鸟第32-33页
     ·潘氏握鸟第33-34页
     ·查布华夏鸟第34-35页
     ·孟氏神七鸟第35-36页
     ·湖积火山鸟第36-37页
   ·反鸟化石的地质历史及时代第37-38页
   ·反鸟化石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化石保存不完善第38-39页
     ·分类标准不完善第39页
     ·反鸟化石种类描述简单第39页
     ·化石命名存在异物同名现象第39页
     ·化石出土的层位信息不够准确第39页
   ·反鸟化石研究展望第39-42页
     ·基础分类研究工作有待继续开展第40页
     ·骨组织学研究第40页
     ·支序系统学分析第40页
     ·古鸟类与地质环境相结合第40-42页
第2章 材料和研究方法第42-46页
   ·研究材料第42页
   ·研究方法第42页
     ·鉴定和描述第42页
     ·生物学、生态学分析第42页
     ·起源、分类分析第42页
   ·技术路线第42-46页
第3章 化石产地和地质年代第46-54页
   ·辽西化石产生的地理条件第47页
   ·九佛堂组层位介绍第47-54页
     ·九佛堂组原家洼层三段剖面第49-54页
第4章 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第54-82页
   ·反鸟形态特征第54-56页
     ·反鸟骨骼特征第54-55页
     ·反鸟羽毛特征第55-56页
   ·反鸟生态学特征第56-57页
     ·反鸟的栖息环境第56-57页
     ·反鸟生存的古生态环境第57页
   ·棘鼻大平房鸟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第57-62页
   ·敏捷真翼鸟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第62-71页
   ·杨氏弯齿鸟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第71-75页
   ·九佛堂纤细鸟系统古生物学研究第75-82页
第5章 比较与讨论第82-90页
   ·棘鼻大平房鸟第82-83页
     ·系统位置分析第82页
     ·与其它反鸟的比较第82-83页
     ·飞行能力及生活习性分析第83页
   ·敏捷真翼鸟第83-86页
     ·系统位置分析第83-84页
     ·与其它反鸟的比较第84-85页
     ·飞行能力及生活习性分析第85-86页
   ·杨氏弯齿鸟第86-88页
     ·系统位置分析及与其它反鸟比较第86-87页
     ·生活习性分析第87-88页
   ·九佛堂纤细鸟第88-90页
     ·系统位置分析及与其它反鸟比较第88-89页
     ·飞行能力及生活习性第89-90页
第6章 反鸟的系统发育第90-110页
   ·性状矩阵的构建第90-103页
     ·所选性状的描述第91-103页
     ·数据矩阵(如表6.1)第103页
   ·系统发育分析第103页
   ·结果讨论第103-110页
第7章 反鸟与今鸟对比第110-120页
   ·与今鸟骨骼系统的比较(反鸟以真翼鸟为代表)第111-116页
     ·肩带(如图7.1-2)第111-112页
     ·胸骨(如图7.3)第112页
     ·前肢(如图7.4)第112-116页
   ·食性、个体大小及飞行能力比较第116-120页
     ·食性第116页
     ·个体大小第116-117页
     ·飞行能力第117-120页
第8章 反鸟灭绝原因的初步推测第120-122页
结论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8页
致谢第138-140页
作者简历第140-142页
附录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反应器填埋场沉降特性的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
下一篇:黔南晚石炭世珊瑚礁生态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