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前言 | 第15-19页 |
第一章 自然地理及区域地质概况 | 第19-25页 |
·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 | 第19-20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2页 |
·研究区区域地质 | 第20-21页 |
·区域演化与岩相古地理 | 第21-22页 |
·研究区晚石炭世生物礁发育情况 | 第22-25页 |
第二章 珊瑚礁概况 | 第25-33页 |
·总体面貌及形态特征 | 第25-26页 |
·礁体结构特征 | 第26-29页 |
·产礁岩系特征 | 第26-27页 |
·结构单元划分 | 第27-29页 |
·沉积相类型 | 第29-33页 |
·受保护的台地相 | 第30页 |
·搅动水中的浅滩相 | 第30页 |
·珊瑚礁相 | 第30-31页 |
·浪基面以上斜坡相 | 第31页 |
·较深的开阔台地相 | 第31-33页 |
第三章 生物组成及古生态特征 | 第33-63页 |
·造礁生物 | 第33-54页 |
·Fomitchevella | 第35-41页 |
·古生态特征 | 第35-36页 |
·群体形态与生殖方式的关系 | 第36-38页 |
·特殊生态现象—"倒伏生长" | 第38-39页 |
·生态类型与造礁方式 | 第39-41页 |
·Ivanovia cf.manchurica | 第41-47页 |
·古生态特征与造礁方式 | 第42-44页 |
·特殊生态现象—"死灰复燃" | 第44-47页 |
·叶状藻 | 第47-53页 |
·生物学特征 | 第47-49页 |
·古生态特征 | 第49-51页 |
·叶状藻礁基本特征 | 第51-53页 |
·蓝细菌 | 第53-54页 |
·附礁生物 | 第54-63页 |
·蜓 | 第54-57页 |
·研究区蜓类种属组成 | 第54-55页 |
·蜓带及亚带划分 | 第55-57页 |
·腕足类 | 第57-58页 |
·研究区腕足类种属组成 | 第57页 |
·腕足动物群组合带 | 第57-58页 |
·Tubiphytes | 第58-60页 |
·形态特征 | 第58-59页 |
·造礁方式 | 第59-60页 |
·Antheria | 第60-61页 |
·其他 | 第61-63页 |
·非蜓有孔虫 | 第61页 |
·腹足类 | 第61-62页 |
·藻类 | 第62页 |
·苔藓虫 | 第62页 |
·横板珊瑚 | 第62页 |
·疑源类 | 第62-63页 |
第四章 群落结构和能量流动 | 第63-95页 |
·群落划分及营养结构 | 第63-85页 |
·蓝细菌群落 | 第64-66页 |
·群落生物组成 | 第65页 |
·群落营养结构 | 第65-66页 |
·群落维持机制 | 第66页 |
·Ivanovia cf. manchurica群落 | 第66-69页 |
·群落生物组成 | 第66-67页 |
·群落营养结构 | 第67-68页 |
·群落维持机制 | 第68-69页 |
·叶状藻群落 | 第69-72页 |
·群落生物组成 | 第69页 |
·群落营养结构 | 第69-70页 |
·群落维持机制 | 第70-72页 |
·Ivanovia cf. manchurica-Antheria群落 | 第72-76页 |
·群落生物组成 | 第73页 |
·群落营养结构 | 第73-74页 |
·群落维持机制 | 第74-76页 |
·Fomitchevella-1群落 | 第76-80页 |
·群落生物组成 | 第76-77页 |
·群落营养结构 | 第77-79页 |
·群落维持机制 | 第79-80页 |
·Fomitchevella-2群落 | 第80-85页 |
·群落生物组成 | 第80-81页 |
·群落营养结构 | 第81-83页 |
·群落维持机制 | 第83-85页 |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 第85-95页 |
·现代珊瑚礁生态系统 | 第86-89页 |
·营养盐的利用模型 | 第86-88页 |
·能量的传递模型 | 第88-89页 |
·晚石炭世珊瑚礁生态系统 | 第89-95页 |
·营养盐的吸收模型 | 第89-91页 |
·生态系统营养结构模型 | 第91-95页 |
第五章 造礁群落中的生态关系 | 第95-127页 |
·现代珊瑚礁群落生态关系 | 第96-101页 |
·共生 | 第97页 |
·共栖 | 第97-98页 |
·种间空间竞争 | 第98-101页 |
·直接主动型 | 第98-99页 |
·间接被动型 | 第99-100页 |
·相持避让型 | 第100页 |
·数量压倒型 | 第100-101页 |
·晚石炭世珊瑚礁群落生态关系 | 第101-127页 |
·共生 | 第102-103页 |
·共栖 | 第103-106页 |
·种内空间竞争 | 第106-110页 |
·种间空间竞争 | 第110-121页 |
·主动包绕型 | 第110-114页 |
·避让遮蔽型 | 第114-118页 |
·数量压倒型 | 第118-121页 |
·群落关系 | 第121-127页 |
·群落替代 | 第121-125页 |
·群落更新 | 第125-127页 |
第六章 群落演化与礁体发育 | 第127-139页 |
·第一阶段 | 第127-129页 |
·第二阶段 | 第129-130页 |
·第三阶段 | 第130-132页 |
·第四阶段 | 第132-135页 |
·环境条件与礁体生长发育的关系 | 第135-139页 |
·营养程度的变化 | 第135页 |
·沉积速率的变化 | 第135-136页 |
·群落的纵向演化 | 第136页 |
·礁体生长速度的变化 | 第136-139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7页 |
致谢 | 第157-15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第159-161页 |
作者简介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