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普惠金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2.1 中国农业银行的企业社会责任 | 第11-12页 |
1.2.2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普惠金融服务 | 第12-13页 |
1.2.3 中国农业银行的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 | 第13-14页 |
1.3 主要内容与框架结构 | 第14-15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5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5-17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2 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概述 | 第17-21页 |
2.1.1 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 | 第17-18页 |
2.1.2 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争议 | 第18-19页 |
2.1.3 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不同定义 | 第19-20页 |
2.1.4 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 中国普惠金融体系 | 第21-22页 |
2.3 中国农业银行社会责任的框架 | 第22-27页 |
2.3.1 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模型 | 第22-24页 |
2.3.2 中国农业银行社会责任框架 | 第24-27页 |
3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内容 | 第27-36页 |
3.1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的范围 | 第27-33页 |
3.1.1 深化农村基础金融服务 | 第28-29页 |
3.1.2 支持农业产业化 | 第29-30页 |
3.1.3 推进新型城镇化 | 第30-31页 |
3.1.4 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 第31-32页 |
3.1.5 助力农民致富 | 第32-33页 |
3.2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的制约因素 | 第33-36页 |
3.2.1 国际金融体系的高要求 | 第33-34页 |
3.2.2 国内政策框架下的多需求 | 第34-36页 |
4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评价体系构建 | 第36-54页 |
4.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36-39页 |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 第36-38页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依据 | 第38-39页 |
4.2 评价指标的体系 | 第39-45页 |
4.2.1 常见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 第39-42页 |
4.2.2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5页 |
4.3 评价指标的解释 | 第45-49页 |
4.3.1 经济绩效指标 | 第45-48页 |
4.3.2 社会绩效指标 | 第48-49页 |
4.4 综合评价的方法 | 第49-54页 |
4.4.1 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 第49-51页 |
4.4.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第51-54页 |
5 中国农业银行普惠金融评价模型与实证分析 | 第54-67页 |
5.1 常用模型及选取 | 第55-57页 |
5.1.1 确定最优指标集 | 第55页 |
5.1.2 无量纲化处理 | 第55-56页 |
5.1.3 计算关联结果 | 第56页 |
5.1.4 计算关联度 | 第56-57页 |
5.2 原始数据的确定 | 第57-58页 |
5.3 实证检验与分析 | 第58-67页 |
5.3.1 数据的初始化处理 | 第58-60页 |
5.3.2 极差值的确定 | 第60-61页 |
5.3.3 关联系数的确定 | 第61-62页 |
5.3.4 实证结果分析 | 第62-67页 |
6 中国农业银行加强“三农”普惠金融的建议 | 第67-71页 |
6.1 遵循政府引导提升普惠履行力度 | 第67页 |
6.2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优化资产负债率 | 第67-68页 |
6.3 丰富县域服务缩小县域存贷差距 | 第68-69页 |
6.4 转变发展方式规范涉农贷款分配 | 第69页 |
6.5 改善服务质量恢复支农主力地位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78-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