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一)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二) 笔者与研究课题的机缘 | 第10-11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一) 有关学校文化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 有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第17页 |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7-20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一章 学校文化建设理论探讨 | 第20-30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一) 文化 | 第20-21页 |
(二) 学校文化 | 第21-22页 |
(三) 学校文化建设 | 第22-23页 |
二、学校文化的结构 | 第23-25页 |
(一) 学校精神文化 | 第23页 |
(二) 学校制度文化 | 第23-24页 |
(三) 学校物质文化 | 第24-25页 |
(四) 学校行为文化 | 第25页 |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呼唤 | 第25-30页 |
(一) 学校文化的功能 | 第26页 |
(二) 从学校存在价值看学校文化建设 | 第26-27页 |
(三) 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 | 第27-28页 |
(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第28页 |
(五) 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 第28-30页 |
第二章 A小学“求真”文化的提出依据及建设顺序 | 第30-41页 |
一、个案学校素描 | 第30-32页 |
(一) 学校基本信息 | 第30页 |
(二) “求真”文化 | 第30-32页 |
二、“求真”文化提出的依据 | 第32-35页 |
(一) 追寻学校文化建设的历史根基 | 第32-33页 |
(二) 总结分析学校发展现状及承载的使命 | 第33-34页 |
(三) 基于小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最佳时期 | 第34-35页 |
三、A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逻辑顺序 | 第35-41页 |
(一) 四个层次的学校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二) A小学学校文化的建设顺序 | 第36-41页 |
第三章 A小学“求真”文化的建设内容 | 第41-77页 |
一、精神文化建设 | 第41-43页 |
(一) 明确价值追求 | 第41页 |
(二) 拟定学校办学理念与核心价值观 | 第41页 |
(三) 师生员工分析论证提出的精神文化体系 | 第41-42页 |
(四) 聘请专家论证并清晰表述精神文化体系 | 第42页 |
(五) 宣传推广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二、制度文化建设 | 第43-55页 |
(一) 组织结构的建设 | 第43-46页 |
(二) 管理制度的建设 | 第46-55页 |
小结 | 第55页 |
三、物质文化建设 | 第55-63页 |
(一) 走进A小学 | 第55-59页 |
(二) 从诚信超市和再生资源回收中心看物质文化建设 | 第59-63页 |
小结 | 第63页 |
四、行为文化建设 | 第63-77页 |
(一) “求真、博求、善教”的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 第63-65页 |
(二) 教师行为文化建设彰显成效 | 第65-67页 |
(三) 学真知、做真人的学生行为文化建设 | 第67-74页 |
(四) 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彰显成效 | 第74-76页 |
小结 | 第76-77页 |
第四章 A小学“求真”文化建设的反思 | 第77-87页 |
一、A小学“求真”文化建设的启示 | 第77-82页 |
(一) 发挥校长的卓越领导力 | 第77-78页 |
(二) 坚持五项原则 | 第78-79页 |
(三) 理顺了学校“四层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 第79-80页 |
(四) 理顺了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任务的关系 | 第80-81页 |
(五) 理顺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 第81-82页 |
二、A小学“求真”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矛盾及解决建议 | 第82-87页 |
(一) 学校人本管理与学校形象的矛盾及解决建议 | 第82-84页 |
(二) 制度的刚性与柔性的矛盾及解决建议 | 第84-85页 |
(三) 学校特色发展与特色太多的矛盾及解决建议 | 第85-86页 |
(四)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矛盾及解决建议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附录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7页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