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挠度影响线的变截面梁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引言 | 第10-13页 |
1.1.1 桥梁健康监测系统 | 第12-13页 |
1.2 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21页 |
1.2.1 局部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页 |
1.2.2 整体损伤识别方法 | 第13-21页 |
1.3 变截面梁的应用及其损伤识别方法 | 第21-22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变截面梁挠度影响线损伤识别原理 | 第24-42页 |
2.1 基本方法 | 第24-26页 |
2.2 无损伤时变截面简支梁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26-28页 |
2.3 有损伤时变截面简支梁挠度影响线分析 | 第28-34页 |
2.3.1 挠度影响线差值识别损伤 | 第30-33页 |
2.3.2 挠度影响线二阶导数识别损伤 | 第33-34页 |
2.4 算例 | 第34-37页 |
2.5 小损伤识别分析 | 第37-4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基于挠度影响线识别损伤数值模拟 | 第42-70页 |
3.1 简支梁的损伤识别 | 第42-56页 |
3.1.1 挠度影响线识别损伤 | 第43-50页 |
3.1.2 挠度影响线差值识别损伤 | 第50-56页 |
3.2 连续梁的损伤识别 | 第56-68页 |
3.2.1 挠度影响线识别损伤 | 第57-62页 |
3.2.2 挠度影响线差值识别损伤 | 第62-6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实验模型验证 | 第70-82页 |
4.1 实验模型 | 第70-72页 |
4.2 微动测量仪简介 | 第72-74页 |
4.3 实验过程 | 第74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74-79页 |
4.5 实验数据分析 | 第79-8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5.1 结论 | 第82-83页 |
5.2 展望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