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1.1 超高层建筑的定义及特点 | 第9-12页 |
1.1.1 超高层建筑的定义 | 第9页 |
1.1.2 超高层建筑的特点 | 第9-12页 |
1.2 超高层建筑中水量能量损失现状 | 第12-14页 |
1.2.1 超高层建筑中水量损失现状 | 第12-13页 |
1.2.2 超高层建筑中能量损失现状 | 第13-14页 |
1.3 建筑节水节能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3.1 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3.2 超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4 研究背景 | 第19-20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6 研究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1.6.1 研究的内容 | 第21页 |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2 给水方式对超高层建筑节水节能的影响 | 第23-47页 |
2.1 超高层建筑中给水方式优化选择的必要性 | 第23页 |
2.2 建筑给水方式概述 | 第23-25页 |
2.2.1 高位水箱给水方式 | 第23-24页 |
2.2.2 变频泵给水方式 | 第24页 |
2.2.3 气压罐给水方式 | 第24页 |
2.2.4 管网叠压给水方式 | 第24-25页 |
2.3 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 | 第25-30页 |
2.3.1 建筑高度低于 150m的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 | 第25-28页 |
2.3.2 建筑高度低于 250m的超高层建筑给水方式 | 第28-30页 |
2.3.3 超限高层建筑给水方式 | 第30页 |
2.4 不同给水方式节水节能效果的评估 | 第30-34页 |
2.4.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2.4.2 层次分析模型的构建 | 第32页 |
2.4.3 AHP间接判断矩阵的求解 | 第32-33页 |
2.4.4 AHP间接判断矩阵权重计算和一致性检验 | 第33-34页 |
2.5 应用举例 | 第34-47页 |
2.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第34-35页 |
2.5.2 构造三标度判断矩阵 | 第35-39页 |
2.5.3 求解AHP三标度判断矩阵 | 第39-44页 |
2.5.4 综合分析 | 第44-47页 |
3 超高层建筑中水回用系统的研究 | 第47-61页 |
3.1 超高层建筑中水回用系统分析 | 第47-48页 |
3.1.1 系统设置必要性 | 第47页 |
3.1.2 系统设置合理性分析 | 第47-48页 |
3.2 中水回用系统概述 | 第48-53页 |
3.2.1 中水水源的选择 | 第48-49页 |
3.2.2 中水处理技术 | 第49-52页 |
3.2.3 中水处理工艺 | 第52-53页 |
3.3 超高层建筑中水回用系统设计 | 第53-57页 |
3.3.1 中水原水的收集 | 第54页 |
3.3.2 水质控制与水量计算 | 第54-56页 |
3.3.3 中水处理流程 | 第56-57页 |
3.4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7-58页 |
3.4.1 运行费用分析 | 第57页 |
3.4.2 经济性分析 | 第57-58页 |
3.5 工程实例 | 第58-61页 |
3.5.1 工程概况 | 第58页 |
3.5.2 水量平衡分析 | 第58-59页 |
3.5.3 经济效益分析 | 第59-61页 |
4 超高层建筑废热回用系统的研究 | 第61-69页 |
4.1 超高层建筑废热回用必要性 | 第61页 |
4.2 建筑热回收系统概述 | 第61-62页 |
4.2.1 热回收系统分类 | 第61-62页 |
4.2.2 废热回用的必要条件 | 第62页 |
4.3 超高层建筑中热回收装置型式 | 第62-64页 |
4.3.1 热回收换热器的选择 | 第63-64页 |
4.3.2 热回收系统分析 | 第64页 |
4.4 机组综合性能系数分析 | 第64-65页 |
4.5 超高层热回收系统经济性分析 | 第65-68页 |
4.5.1 工程概况 | 第65-66页 |
4.5.2 计算公式 | 第66页 |
4.5.3 费用计算 | 第66-67页 |
4.5.4 投资回收期 | 第67-68页 |
4.6 热回收型冷水机组余热回收的优势 | 第68-69页 |
5 结论和建议 | 第69-71页 |
5.1 结论 | 第69-70页 |
5.2 建议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