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保险论文--中国保险业论文--各种类型保险论文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以重庆市水稻干旱指数保险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9-18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4页
        1.2.1 国外关于天气指数保险的研究综述第10-12页
        1.2.2 国内关于天气指数保险的研究综述第12-13页
        1.2.3 关于重庆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的研究第13-14页
        1.2.4 研究评述第14页
    1.3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4-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4页
        1.3.2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3 研究方法第15页
        1.3.4 技术路线第15-16页
        1.3.5 创新之处第16-17页
        1.3.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18页
2 从传统农业保险到天气指数保险:起源与发展第18-26页
    2.1 天气指数保险的概念界定第18-21页
        2.1.1 传统农业保险的内涵与历史起源第18-19页
        2.1.2 天气指数保险的出现和概念界定第19页
        2.1.3 天气指数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相比的优缺点第19-21页
    2.2 天气指数保险的历史起源第21页
    2.3 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现状第21-25页
        2.3.1 天气指数保险在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第21-23页
        2.3.2 天气指数保险在中国的发展现状第23-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3 天气指数保险产品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第26-35页
    3.1 国外产品案例分析第26-30页
        3.1.1 印度小麦天气指数保险第26-29页
        3.1.2 马拉维花生干旱指数保险第29页
        3.1.3 埃塞俄比亚玉米干旱指数保险第29-30页
    3.2 国内产品案例分析第30-33页
        3.2.1 安徽省国元水稻天气指数保险第30-31页
        3.2.2 上海露地种植青菜、鸡毛菜天气指数保险第31-33页
    3.3 国内外经验总结与借鉴第33页
        3.3.1 选取的指数的特点第33页
        3.3.2 天气指数保险合同的特点第33页
        3.3.3 如何降低基差风险第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5页
4 重庆市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可行性分析及产品设计第35-47页
    4.1 重庆市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客观需求第35-36页
    4.2 重庆市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经济基础——国民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支撑第36-39页
        4.2.1 单位根检验第37页
        4.2.2 协整检验第37页
        4.2.3 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第37-39页
    4.3 重庆市发展天气指数保险的制度基础第39-40页
        4.3.1 气象监测站提供数据支持第39页
        4.3.2 传统农业保险开展的先行经验第39-40页
        4.3.3 来自中央和地方的政策支持第40页
    4.4 重庆市天气指数保险产品设计第40-46页
        4.4.1 承保农作物和承保天气风险的选取第41页
        4.4.2 水稻产量与降雨量之间关系的确定第41-42页
        4.4.3 纯费率及保费的确定第42页
        4.4.4 生长分期及各期的赔付方法确定第42-43页
        4.4.5 基于其他国家经验的配套制度设计第43-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第47-51页
    5.1 研究结论第47-48页
    5.2 政策建议第48-49页
        5.2.1 充分发挥自身巨灾风险管理功能第48页
        5.2.2 做好农户和从业人员的培训第48-49页
        5.2.3 加强产品的推广工作第49页
    5.3 研究展望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参考文献第52-56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56页

论文共5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和仿真研究
下一篇:我国国有上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披露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