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3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5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7 难点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1.7.1 难点 | 第16-17页 |
1.7.2 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相关概念 | 第18-24页 |
2.1 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18-21页 |
2.1.1 诚信 | 第18-20页 |
2.1.2 诚信教育 | 第20页 |
2.1.3 大学生诚信教育 | 第20-21页 |
2.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重要性 | 第21-24页 |
2.2.1 诚信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 第21页 |
2.2.2 诚信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1-22页 |
2.2.3 诚信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 | 第22页 |
2.2.4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增强了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 第22-24页 |
第3章 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3.1 大学生诚信的整体状况 | 第24-25页 |
3.1.1 大学生诚信的总体形势是好的 | 第24页 |
3.1.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形势相对严峻 | 第24-25页 |
3.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 第25-28页 |
3.2.1 学习考试中不诚实 | 第25-26页 |
3.2.2 人际交往中缺失真诚 | 第26页 |
3.2.3 求职就业中缺少信守 | 第26-27页 |
3.2.4 婚恋观缺失信任 | 第27-28页 |
3.2.5 网络空间缺乏诚信 | 第28页 |
3.3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危害 | 第28-30页 |
3.3.1 从宏观上讲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 第28-29页 |
3.3.2 从微观上讲影响大学生成长成才 | 第29-30页 |
3.4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 第30-38页 |
3.4.1 自身素养欠缺 | 第30-32页 |
3.4.2 家庭环境的影响 | 第32-34页 |
3.4.3 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缺陷 | 第34-38页 |
第4章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 | 第38-48页 |
4.1 理论依据 | 第38-39页 |
4.1.1 儒家诚信观强调诚信教育要注重个人修养 | 第38页 |
4.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诚信教育要全方位合作 | 第38-39页 |
4.2 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39-42页 |
4.2.1 主体性原则 | 第39-40页 |
4.2.2 整体性原则 | 第40-41页 |
4.2.3 渐进性原则 | 第41页 |
4.2.4 有效性原则 | 第41页 |
4.2.5 全方位原则 | 第41-42页 |
4.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42-48页 |
4.3.1 鼓励大学生勤修“内功”,提高思想修养 | 第42-43页 |
4.3.2 家庭成员干预与引导 | 第43-44页 |
4.3.3 整合高校道德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44-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