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工程论文--水下管道论文

深海悬链线立管触地区域疲劳及可靠性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第6-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6页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1.2 平台系统耦合响应预报方法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 悬链线立管与海床作用模型的研究现状第19-24页
        1.3.1 管土作用的机理研究第19-22页
        1.3.2 管土作用模型及应用第22-24页
    1.4 深海立管涡激振动研究现状第24-33页
        1.4.1 涡激振动的实验研究第24-29页
        1.4.2 频域预报方法第29页
        1.4.3 时域预报方法第29-33页
    1.5 深海立管疲劳及可靠性研究现状第33-34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各章关系第34-36页
第二章 深海浮体/系泊索/SCR 立管系统耦合分析模型第36-57页
    2.1 引言第36页
    2.2 三维频域势流理论概述第36-41页
    2.3 浮体运动数值模型第41-45页
        2.3.1 浮体在波浪上的运动方程第41-42页
        2.3.2 浮体时域单元第42-44页
        2.3.3 浮体与系泊索和立管的连接第44-45页
    2.4 深海柔性构件模型第45-49页
        2.4.1 柔性构件控制方程第45-46页
        2.4.2 柔性构件环境载荷第46-47页
        2.4.3 柔性构件有限元离散模型第47-49页
    2.5 耦合系统数值计算方法第49-51页
        2.5.1 静力分析第50页
        2.5.2 动力分析第50-51页
    2.6 数值算例第51-55页
        2.6.1 浮体耦合系统模型参数第51-53页
        2.6.2 浮体时域单元的验证分析第53-54页
        2.6.3 耦合系统时域计算结果第54-55页
    2.7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三章 考虑吸力/侧向作用力/沟槽形状的 SCR 与海床作用模型第57-85页
    3.1 引言第57-58页
    3.2 深海悬链线立管与海床作用的相关概念第58-62页
        3.2.1 触地区域和触地点第58-59页
        3.2.2 海床刚度第59页
        3.2.3 海床沟槽第59-60页
        3.2.4 海床吸力第60-62页
    3.3 管土作用静力分析第62-66页
        3.3.1 梁-弹簧模型第62-64页
        3.3.2 数值算例第64-66页
    3.4 动力响应下的管土作用模型第66-83页
        3.4.1 海床沟槽模型第66-72页
        3.4.2 垂向线性滞后模型和侧向模型第72-74页
        3.4.3 触地区域的确定第74-76页
        3.4.4 管土作用模型的定性分析第76-78页
        3.4.5 触地区域响应动响应分析第78-83页
    3.5 本章小结第83-85页
第四章 基于受迫振荡实验的涡激振动频域预报方法第85-112页
    4.1 引言第85-86页
    4.2 涡激振动研究的基本参数第86-89页
    4.3 深海立管频域预报模型第89-100页
        4.3.1 流体力载荷第89-93页
        4.3.2 管土作用简化模型第93页
        4.3.3 频域预报模型的公式化第93-95页
        4.3.4 锁定区间的判定第95-98页
        4.3.5 锁定叠加区域的处理第98-100页
    4.4 预报模型的验证分析第100-110页
        4.4.1 模型实验对比分析第100-106页
        4.4.2 实尺度 SCR 监测结果对比第106-108页
        4.4.3 SCR 截断和完整模型对比分析第108-110页
    4.5 本章小结第110-112页
第五章 基于受迫振荡实验的涡激振动时域预报方法第112-143页
    5.1 引言第112页
    5.2 横流和顺流耦合涡激振动时域预报模型第112-115页
    5.3 预报模型验证分析第115-127页
        5.3.1 TTR 实验模型对比分析第115-124页
        5.3.2 SCR 实验模型对比分析第124-127页
    5.4 深海悬链线立管涡激振动时域模型与频域模型对比分析第127-141页
        5.4.1 悬链线立管面内和面外模态分析第127-129页
        5.4.2 触地区域的激发模态频率比较分析第129-137页
        5.4.3 涡激振动响应位移比较分析第137-141页
    5.5 本章小结第141-143页
第六章 全耦合响应和涡激振动诱发的 SCR 触地区域疲劳分析第143-170页
    6.1 引言第143-144页
    6.2 基于 S-N 曲线的疲劳评估方法介绍第144-145页
    6.3 疲劳预报程序的校验第145-149页
        6.3.1 时域疲劳计算程序校验分析第145-146页
        6.3.2 频域疲劳计算程序校验分析第146-149页
    6.4 全耦合响应诱发的 SCR 触地区域疲劳计算第149-154页
        6.4.1 基于传统海床模型的触地点疲劳损伤计算第149-150页
        6.4.2 触地区域疲劳损伤对海床参数的敏感性研究第150-154页
    6.5 涡激振动诱发的 SCR 触地区域疲劳计算第154-168页
        6.5.1 基于时域方法的触地区域疲劳损伤分析第155-167页
        6.5.2 频域和时域预报方法预报的触地区域疲劳损伤比较第167-168页
    6.6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第七章 考虑管土模型及波流载荷不确定性的 SCR 触地区域疲劳可靠性分析第170-185页
    7.1 引言第170页
    7.2 可靠性方法介绍第170-173页
        7.2.1 结构失效概率和可靠度指标第171页
        7.2.2 可靠性计算方法第171-173页
    7.3 SCR 触地区域疲劳可靠性分析方法第173-176页
        7.3.1 触地区域疲劳可靠性预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第173-174页
        7.3.2 触地区域疲可靠性计算第174-176页
    7.4 全耦合响应诱发的疲劳可靠性计算第176-178页
    7.5 涡激振动诱发的疲劳可靠性计算第178-183页
        7.5.1 触地区域疲劳损伤的概率分布特征第178-179页
        7.5.2 触地区域疲劳损伤及可靠性对各随机变量的敏感性分析第179页
        7.5.3 触地区域可靠性对变异系数的敏感性第179-181页
        7.5.4 应力修正因子变异系数的选取第181-182页
        7.5.5 触地区域疲劳安全因子与失效概率的关系第182-183页
    7.6 本章小结第183-185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85-191页
    8.1 全文总结第185-188页
    8.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188-189页
    8.3 研究展望第189-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5页
致谢第205-2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06-20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207页

论文共20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电聚吡咯腐蚀过程的电化学机制
下一篇:复杂网络中的社会学习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