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6-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7-1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1.3.2 调查分析法 | 第18-19页 |
1.3.3 统计分析法 | 第19页 |
1.3.4 数理分析法 | 第19页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5 创新与不足 | 第22-23页 |
1.5.1 主要创新点 | 第22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3-39页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23-27页 |
2.1.1 土地价格研究 | 第23-25页 |
2.1.2 征地补偿研究 | 第25-27页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27-36页 |
2.2.1 征地收益分配理论研究 | 第27-31页 |
2.2.2 征地收益分配现状研究 | 第31-32页 |
2.2.3 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的成因研究 | 第32-33页 |
2.2.4 征地收益合理分配的对策研究 | 第33-36页 |
2.3 对国内外文献的述评 | 第36-39页 |
2.3.1 对国外文献的述评 | 第36-37页 |
2.3.2 对国内文献的述评 | 第37-39页 |
第3章 征地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及模型构建 | 第39-59页 |
3.1 城镇化进程中征地收益分配的理论基础 | 第39-51页 |
3.1.1 城镇化与土地征收的关系 | 第39-41页 |
3.1.2 土地特点及其功能 | 第41-44页 |
3.1.3 土地价格理论 | 第44-49页 |
3.1.4 产权理论 | 第49-51页 |
3.2 构建征地模型 | 第51-59页 |
3.2.1 征地模型设计的理论依据 | 第51-54页 |
3.2.2 土地征收的理想模型 | 第54-57页 |
3.2.3 征地模型实施的制度条件 | 第57-59页 |
第4章 征地收益分配现状及社会影响 | 第59-74页 |
4.1 征地利益相关者的土地收益分配现状 | 第59-66页 |
4.1.1 征地利益主体 | 第59-61页 |
4.1.2 征地收益分配的制度安排 | 第61-65页 |
4.1.3 征地收益分配现状 | 第65-66页 |
4.2 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对经济社会的消极影响 | 第66-74页 |
4.2.1 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 第66-67页 |
4.2.2 威胁国家粮食安全 | 第67-69页 |
4.2.3 激化社会矛盾 | 第69-70页 |
4.2.4 影响城镇化健康发展 | 第70-74页 |
第5章 征地收益分配的社会调查及其结果分析 | 第74-97页 |
5.1 征地收益分配调查概述 | 第74页 |
5.1.1 调查目的 | 第74页 |
5.1.2 调查过程 | 第74页 |
5.2 调查结果综合分析 | 第74-81页 |
5.2.1 被调查者自然情况 | 第74-75页 |
5.2.2 土地在农民经济生活中所处的地位 | 第75-76页 |
5.2.3 农民在征地过程中参与情况 | 第76-77页 |
5.2.4 征地的补偿方式选择 | 第77-78页 |
5.2.5 征地前后生活质量变化 | 第78-79页 |
5.2.6 失地农民对社会保障的期望 | 第79-81页 |
5.3 调查结果聚类分析 | 第81-97页 |
5.3.1 按调查对象的年龄分布 | 第81-85页 |
5.3.2 按调查对象的受教育程度 | 第85-89页 |
5.3.3 按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Ⅰ:大地理区域 | 第89-93页 |
5.3.4 按调查对象的地域分布Ⅱ:与区域中心城市距离 | 第93-97页 |
第6章 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的制度性成因 | 第97-109页 |
6.1 财权与事权失衡的财政体制 | 第97-102页 |
6.1.1 财权与事权失衡的财政制度安排 | 第97-100页 |
6.1.2 土地财政对征地收益分配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6.2 征地制度对征地范围界定不清 | 第102-104页 |
6.3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 | 第104-105页 |
6.4 村委会的双重委托-代理制度 | 第105-109页 |
6.4.1 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 第105-107页 |
6.4.2 双重代理下村委会的理性选择 | 第107-109页 |
第7章 征地补偿绩效评价与模型构建 | 第109-134页 |
7.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 第109-111页 |
7.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109页 |
7.1.2 指标体系构成 | 第109-110页 |
7.1.3 指标的权重设计 | 第110页 |
7.1.4 指标权重赋值计算 | 第110-111页 |
7.2 绩效评价指标计算 | 第111-117页 |
7.2.1 效益类指标 | 第112-114页 |
7.2.2 公平类指标 | 第114-116页 |
7.2.3 生态类指标 | 第116-117页 |
7.3 征地补偿绩效评价 | 第117-121页 |
7.3.1 货币补偿方式绩效评价 | 第117-118页 |
7.3.2 土地置换方式绩效评价 | 第118页 |
7.3.3 土地入股方式绩效评价 | 第118-119页 |
7.3.4 土地换社保方式绩效评价 | 第119页 |
7.3.5 征地补偿方式综合评价 | 第119-121页 |
7.4 构建征地补偿转移模型 | 第121-134页 |
7.4.1 满意度模型 | 第121-124页 |
7.4.2 征地补偿回归分析 | 第124-130页 |
7.4.3 征地补偿转移模型 | 第130-134页 |
第8章 促进征地收益分配合理化的对策建议 | 第134-145页 |
8.1 改革财税体制和土地征收制度 | 第134-135页 |
8.2 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 | 第135-137页 |
8.3 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 | 第137-139页 |
8.3.1 明确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主体 | 第137-138页 |
8.3.2 保障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 第138-139页 |
8.4 建立村委会行为约束机制 | 第139-141页 |
8.5 实行多元化补偿模式 | 第141-145页 |
附录 | 第145-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5页 |
致谢 | 第175-17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