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8-2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8-19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9-21页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21页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第22-24页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24-35页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4-29页 |
2.1.1 从传统区域合作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24-25页 |
2.1.2 从自由贸易区角度进行的理论研究 | 第25-27页 |
2.1.3 对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研究 | 第27-29页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29-35页 |
2.2.1 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东北亚格局的理论研究 | 第29-31页 |
2.2.2 中国自贸区发展战略研究 | 第31-33页 |
2.2.3 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理论研究 | 第33-35页 |
第3章 区域合作的相关理论 | 第35-59页 |
3.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35-39页 |
3.1.1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 | 第35-38页 |
3.1.2 比较优势理论的拓展——竞争优势理论 | 第38-39页 |
3.2 博弈论 | 第39-47页 |
3.2.1 非合作博弈的基础理论 | 第39-41页 |
3.2.2 合作博弈的基础理论 | 第41-44页 |
3.2.3 合作博弈的非合作方法 | 第44-46页 |
3.2.4 合作博弈与非合作博弈的关系 | 第46-47页 |
3.3 自由贸易区的相关理论 | 第47-51页 |
3.3.1 自由贸易区的内涵 | 第47页 |
3.3.2 自由贸易区的主要特点 | 第47-48页 |
3.3.3 自由贸易区的静态和动态效应 | 第48-49页 |
3.3.4 自由贸易园区的基本理论与发展 | 第49-51页 |
3.4 GTAP 模型的相关理论 | 第51-59页 |
3.4.1 CGE 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52-53页 |
3.4.2 GTAP 模型的主要结构 | 第53-56页 |
3.4.3 GTAP 模型的数理基础 | 第56-59页 |
第4章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比较优势 | 第59-70页 |
4.1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政策优势 | 第59-62页 |
4.1.1 有关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的政策 | 第59-60页 |
4.1.2 有关于推动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方面的政策 | 第60-61页 |
4.1.3 东北亚各国参与推动与中国东北地区合作的相关政策 | 第61-62页 |
4.2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区位优势 | 第62-64页 |
4.2.1 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地理优势 | 第62-63页 |
4.2.2 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交通优势 | 第63-64页 |
4.3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资源优势 | 第64页 |
4.4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产业优势 | 第64-68页 |
4.4.1 东北地区整体产业经济水平的提升 | 第65-66页 |
4.4.2 东北地区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 | 第66-67页 |
4.4.3 东北地区逐步合理的产业结构 | 第67-68页 |
4.5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人才优势 | 第68-70页 |
第5章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现状分析 | 第70-89页 |
5.1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 第70-73页 |
5.1.1 东北地区与日本的对外贸易 | 第70-71页 |
5.1.2 东北地区与韩国的对外贸易 | 第71页 |
5.1.3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对外贸易 | 第71页 |
5.1.4 东北地区与朝鲜的对外贸易 | 第71-72页 |
5.1.5 东北地区与蒙古国的对外贸易 | 第72-73页 |
5.2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投资发展现状 | 第73-75页 |
5.2.1 东北地区与日韩两国的投资 | 第73-74页 |
5.2.2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投资 | 第74-75页 |
5.2.3 东北地区与蒙古国的投资 | 第75页 |
5.2.4 东北地区与朝鲜的投资 | 第75页 |
5.3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能源合作现状 | 第75-79页 |
5.3.1 东北地区东北亚各国的能源储备 | 第75-77页 |
5.3.2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的必要性 | 第77-79页 |
5.4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的文化交流现状 | 第79-80页 |
5.4.1 东北地区与日韩的文化交流 | 第79-80页 |
5.4.2 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 | 第80页 |
5.4.3 东北地区与蒙古国的文化交流 | 第80页 |
5.4.4 东北地区与朝鲜的文化交流 | 第80页 |
5.5 中国东北地区与东北亚各国合作领域的相关性分析 | 第80-86页 |
5.5.1 贸易引力模型 | 第81页 |
5.5.2 模型数据的说明 | 第81-82页 |
5.5.3 模型的构建 | 第82-84页 |
5.5.4 计量检验 | 第84-86页 |
5.6 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推动作用 | 第86-87页 |
5.6.1 中日韩合作助力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第86页 |
5.6.2 中俄合作扩大东北地区在资源开发领域上的合作 | 第86-87页 |
5.6.3 中日韩俄合作改善东北地区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环境 | 第87页 |
5.7 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给东北亚区域合作带来的影响 | 第87-89页 |
5.7.1 进一步拓宽东北亚区域合作市场 | 第87-88页 |
5.7.2 弱化东北亚区域内的不安全因素 | 第88页 |
5.7.3 助推朝蒙融入东北亚经济圈 | 第88-89页 |
第6章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制约因素 | 第89-104页 |
6.1 制度因素 | 第89-98页 |
6.1.1 国际政治因素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 | 第89页 |
6.1.2 意识形态因素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 | 第89-90页 |
6.1.3 经济制度及主导者因素影响东北亚区域一体化 | 第90页 |
6.1.4 有关制度因素的博弈论模型 | 第90-98页 |
6.1.5 博弈模型分析结论 | 第98页 |
6.2 经济因素 | 第98-101页 |
6.2.1 经济发展水平差距 | 第98-99页 |
6.2.2 对外经济贸易水平差距 | 第99-100页 |
6.2.3 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水平差距 | 第100-101页 |
6.3 地缘因素 | 第101页 |
6.4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合作的主要障碍 | 第101-104页 |
6.4.1 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 第101页 |
6.4.2 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经济发展过于分散 | 第101-102页 |
6.4.3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 第102页 |
6.4.4 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分布不均 | 第102-104页 |
第7章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路径 | 第104-119页 |
7.1 中国东北地区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 第104-108页 |
7.1.1 推进辽宁中日韩自贸先导区试点 | 第104-105页 |
7.1.2 争取设立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试点 | 第105-106页 |
7.1.3 推进设立中俄朝、中俄蒙自由贸易先导区 | 第106-107页 |
7.1.4 加快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 | 第107-108页 |
7.2 中国东北地区沿边经济带的开发开放 | 第108-115页 |
7.2.1 吉林省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 | 第108-111页 |
7.2.2 黑龙江省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 | 第111-112页 |
7.2.3 东北东部经济带(“东边道”)的开发开放 | 第112-114页 |
7.2.4 东北西部经济带(“西边道”)的开发开放 | 第114-115页 |
7.3 中朝“一桥一区两岛”的跨境经济合作 | 第115-117页 |
7.4 中国东北四省区联动机制的建立 | 第117-119页 |
7.4.1 中国东北四省区联动机制建立的需求 | 第117-118页 |
7.4.2 中国东北四省区联动机制建立的突破口 | 第118-119页 |
第8章 中国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福利影响 | 第119-134页 |
8.1 GTAP 模型的数据来源 | 第119-122页 |
8.1.1 基准数据的划分 | 第119-121页 |
8.1.2 其他相关参数及资料的设定 | 第121-122页 |
8.2 数据递推和模拟方案 | 第122-123页 |
8.3 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123-132页 |
8.3.1 当前建立中日韩 FTA 的经济效应及原因分析 | 第123-124页 |
8.3.2 递推至 2020 年中日韩 FTA 建立的经济效应及原因分析 | 第124-128页 |
8.3.3 递推至 2025 年东北亚区域全面合作的经济效应及原因分析 | 第128-132页 |
8.4 东北亚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战略思考 | 第132-134页 |
第9章 中国东北地区扩大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 第134-140页 |
9.1 推进中国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与深化 | 第134-137页 |
9.1.1 制定更加科学完整的自由贸易区战略规划 | 第134-135页 |
9.1.2 争取轴心地位,构筑全球自由贸易区网络体系 | 第135-136页 |
9.1.3 积极应对亚太地区一体化发展态势 | 第136-137页 |
9.2 优化中国东北地区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模式 | 第137-138页 |
9.2.1 加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环境的建设与优化 | 第137页 |
9.2.2 加强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政策引导 | 第137-138页 |
9.2.3 进一步扩大中国东北地区对外开放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 | 第138页 |
9.3 推动东三省互动机制建设,促进东北亚区域合作进程 | 第138-140页 |
9.3.1 建立东北地区互动发展协调机制 | 第138-139页 |
9.3.2 构建东北地区共同市场体系 | 第139页 |
9.3.3 推进东北地区产业分工与转移 | 第139-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52页 |
致谢 | 第152-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3-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