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9-11页 |
1.1.1 教育戏剧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 第9页 |
1.1.2 教育戏剧是融入艺术学科领域教学的有效方式 | 第9页 |
1.1.3 教育戏剧应用于高师课堂教学的契机 | 第9-10页 |
1.1.4 个人的研究兴趣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3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1 教育戏剧 | 第11-12页 |
1.3.2 高师课堂教学 | 第12页 |
1.4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4.1 教育戏剧的相关研究 | 第12-20页 |
1.4.2 教育戏剧应用于艺术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1.4.3 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1.5.1 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 | 第23-25页 |
1.5.2 人类表演学理论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7-32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2.2 研究对象 | 第27页 |
2.3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2.4 研究思路 | 第28-29页 |
2.5 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2.5.1 个案研究法 | 第29页 |
2.5.2 文献法 | 第29页 |
2.5.3 访谈法 | 第29-30页 |
2.5.4 观察法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教育戏剧在高师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第32-58页 |
3.1 教学目标的制定 | 第32-33页 |
3.2 教学内容的选择 | 第33-35页 |
3.3 教学活动实施的基本环节 | 第35-54页 |
3.3.1 知识回顾 | 第37-38页 |
3.3.2 课堂热身游戏 | 第38-43页 |
3.3.3 感知与体验 | 第43-47页 |
3.3.4 创造与表现 | 第47-52页 |
3.3.5 反思与评价 | 第52-54页 |
3.4 教学活动评价 | 第54-58页 |
第四章 教育戏剧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经验、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58-65页 |
4.1 教育戏剧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经验 | 第58-61页 |
4.1.1 加深了学生对基本音乐元素的了解 | 第58页 |
4.1.2 帮助学生掌握了组织音乐课堂的一些戏剧游戏 | 第58-59页 |
4.1.3 增加了学生对打击乐器的了解与使用能力 | 第59页 |
4.1.4 提升了学生音乐的欣赏与表现力 | 第59页 |
4.1.5 教学内容丰富,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 第59-61页 |
4.2 教育戏剧在高师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第61-62页 |
4.2.1 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清晰,教学的针对性较差 | 第61页 |
4.2.2 教学活动基本环节的连接不紧密,组织过于松散 | 第61页 |
4.2.3 教育戏剧方法的应用不熟练,教学效果不明显 | 第61-62页 |
4.3 教育戏剧在高师课堂教学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62-65页 |
4.3.1 师资的缺乏及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 第62页 |
4.3.2 学生缺乏相关的音乐素养与戏剧素养 | 第62-63页 |
4.3.3 教学时间和空间环境的缺乏 | 第63页 |
4.3.4 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的系统性较差 | 第63-65页 |
第五章 教育戏剧在高师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 第65-70页 |
5.1 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教育支持 | 第65-66页 |
5.1.1 教师建立教育戏剧学习资源库 | 第65-66页 |
5.1.2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针对性 | 第66页 |
5.1.3 教师帮助学生加强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 第66页 |
5.2 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 | 第66-67页 |
5.2.1 学生组织戏剧社团,积累相关知识 | 第66-67页 |
5.2.2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取长补短 | 第67页 |
5.2.3 学生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戏剧素养 | 第67页 |
5.3 学校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 | 第67-70页 |
5.3.1 为师生提供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 | 第67-68页 |
5.3.2 为师生提供多样化教学环境 | 第68页 |
5.3.3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艺术素养 | 第68页 |
5.3.4 开设在线学习的戏剧课程 | 第68-70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70-7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70页 |
6.2 研究反思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