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3页 |
| Abstract | 第3页 |
| 引言 | 第8-15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9页 |
| (一) 提升中职教师社会关注度 | 第8页 |
| (二) 中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第8-9页 |
| (三) 中职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 第9页 |
| 二、文献综述 | 第9-13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1.国外双因素理论研究 | 第9-10页 |
| 2.国外教师激励管理研究 | 第10-11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1.双因素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第11页 |
| 2.国内教师激励管理研究 | 第11-12页 |
| 3.中职教师激励管理研究 | 第12-13页 |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15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问卷法 | 第14页 |
| 2.访谈法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双因素理论与中职教师激励管理的理性思考 | 第15-21页 |
| 一、概念界定 | 第15-18页 |
| (一) 双因素理论 | 第15-17页 |
| 1.双因素理论的概念 | 第15-16页 |
| 2.双因素理论的评价 | 第16-17页 |
| (二) 中职教师 | 第17页 |
| (三) 教师激励管理 | 第17-18页 |
| 二、双因素理论对中职教师激励管理的意义与作用 | 第18-21页 |
| (一) 双因素理论对中职教师激励管理的意义 | 第18-19页 |
| (二) 双因素理论对中职教师激励管理的作用 | 第19-21页 |
| 第二章 扬州S学校教师激励管理的现状调查 | 第21-33页 |
| 一、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1-22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二) 调查对象 | 第21页 |
| (三) 研究方案设计 | 第21-22页 |
| 二、调查结果 | 第22-33页 |
| (一) 扬州S学校概况 | 第22-26页 |
| 1.扬州S学校简介 | 第22-23页 |
| 2.扬州S学校教师队伍现状 | 第23-26页 |
| (二) 扬州S学校教师激励管理现状 | 第26-33页 |
| 1.扬州S学校教师外在激励管理现状 | 第26-29页 |
| 2.扬州S学校教师内在激励管理现状 | 第29-33页 |
| 第三章 扬州S学校教师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3-38页 |
| 一、扬州S学校教师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5页 |
| (一) 扬州S学校教师外在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 1.学校人事代理激励制度与编制制度的相互衔接不顺畅 | 第33页 |
| 2.教师工作强度与自身工资待遇不成正比 | 第33-34页 |
| (二) 扬州S学校教师内在激励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 1.学校教师培训激励管理体系不健全 | 第34页 |
| 2.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激励管理缺乏动态机制 | 第34-35页 |
| 二、扬州S学校教师激励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 (一) 扬州S学校教师外在激励管理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 1.学校人事代理与编制制度的衔接受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制约 | 第35-36页 |
| 2.学校对薪资的管控力度低 | 第36页 |
| (二) 扬州S学校教师内在激励管理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 1.学校对教师培训的激励不够重视 | 第36页 |
| 2.学校对教师评价激励管理缺乏主观能动性 | 第36-38页 |
| 第四章 双因素理论视角下教师激励管理的改进策略 | 第38-47页 |
| 一、保健因素激励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39-41页 |
| (一) 逐步完善学校教师人事代理制度管理体系 | 第39页 |
| (二) 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的保健功能 | 第39-40页 |
| (三) 强化校园环境和氛围的熏陶作用 | 第40-41页 |
| 1.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 第40-41页 |
| 2.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 第41页 |
| (四) 提升教师的职业地位,构建民主管理体系 | 第41页 |
| 二、激励因素激励管理的改进措施 | 第41-47页 |
| (一) 完善教师培训激励管理体系 | 第42-43页 |
| 1.教师培训内容的多元化 | 第42页 |
| 2.教师培训激励管理的分阶段化 | 第42页 |
| 3.教师培训的可选择性激励模式 | 第42页 |
| 4.教师培训与教师考评挂钩的激励管理方式 | 第42-43页 |
| (二) 完善教师评价激励管理体系 | 第43-46页 |
| 1.教师多维度评价激励管理体系理论框架 | 第43-44页 |
| 2.教师多维度评价激励的原则 | 第44-45页 |
| 3.评价内容的激励 | 第45页 |
| 4.评价方式的激励 | 第45页 |
| 5.教师职教年限的激励 | 第45-46页 |
| (三) 注重教师阶段性激励,以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 | 第46页 |
| (四) 给予教师更多成长空间,促进专业发展 | 第46-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 附录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