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1.1 专业认同 | 第12-14页 |
1.1.1 专业认同的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1.2 专业认同的测量 | 第13页 |
1.1.3 专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 职业决策困难 | 第14-17页 |
1.2.1 职业决策与职业决策困难的界定 | 第14-15页 |
1.2.2 职业决策困难的测量 | 第15-16页 |
1.2.3 职业决策困难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自我效能感 | 第17-19页 |
1.3.1 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 第17-18页 |
1.3.2 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8页 |
1.3.3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19-22页 |
1.4.1 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19页 |
1.4.2 职业决策困难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19-20页 |
1.4.3 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 | 第20-22页 |
第2章 问题提出 | 第22-24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24-28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3.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3.3 研究假设 | 第24-25页 |
3.4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3.5 研究工具 | 第25-27页 |
3.5.1 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 | 第26页 |
3.5.2 大学生职业决策困难问卷 | 第26页 |
3.5.3 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26-27页 |
3.6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7 研究程序 | 第27-28页 |
3.7.1 施测 | 第27页 |
3.7.2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8-36页 |
4.1 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和自我效能感的一般状况研究 | 第28页 |
4.2 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与自我效能感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 第28-33页 |
4.2.1 性别差异检验 | 第28-30页 |
4.2.2 专业类型的差异检验 | 第30-31页 |
4.2.3 专业志愿选择的差异检验 | 第31-32页 |
4.2.4 专业就业前景的差异检验 | 第32-33页 |
4.3 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第33-34页 |
4.3.1 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困难的相关 | 第33页 |
4.3.2 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 第33-34页 |
4.3.3 职业决策困难和自我效能感的相关 | 第34页 |
4.4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 第34-36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36-42页 |
5.1 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和自我效能感的基本特点分析 | 第36-39页 |
5.1.1 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和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状况 | 第36-37页 |
5.1.2 性别、专业类型在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与自我效能感差异分析 | 第37-38页 |
5.1.3 专业志愿选择在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与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 第38页 |
5.1.4 专业就业前景在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与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分析 | 第38-39页 |
5.2 大学生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困难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 第39-41页 |
5.2.1 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 | 第39-40页 |
5.2.2 专业认同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 第40页 |
5.2.3 职业决策困难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分析 | 第40-41页 |
5.3 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1-4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42-46页 |
6.1 结论 | 第42-43页 |
6.2 本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3页 |
6.3 本研究对实践的启示 | 第43-46页 |
6.3.1 加强高中与大学的衔接教育 | 第43-44页 |
6.3.2 大学教育管理和培养方式的转变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