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5页 |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1 千年古建——宁波保国寺 | 第10页 |
1.1.2 央视“地理中国”科考专题片 | 第10-11页 |
1.2 论文的研究任务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任务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近二十年来保国寺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2 风水学的理论依据及应用价值 | 第15-31页 |
2.1 风水学的基本含义 | 第15-16页 |
2.1.1 风水学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风水学的核心内容 | 第16页 |
2.1.3 风水学与人居环境 | 第16页 |
2.2 风水学的起源与演化 | 第16-18页 |
2.3 风水学的理论基础 | 第18-27页 |
2.3.1 太极与阴阳 | 第18-19页 |
2.3.2 五行相生相克 | 第19-20页 |
2.3.3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 | 第20-22页 |
2.3.4 河图与洛书 | 第22-26页 |
2.3.5 玄空九星 | 第26-27页 |
2.4 风水学的科学探索 | 第27-30页 |
2.4.1 宇宙的能量、信息和态势 | 第28页 |
2.4.2 风水学与电磁感应 | 第28-30页 |
2.5 风水学运用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 第30-31页 |
3 保国寺风水文化解析 | 第31-50页 |
3.1 佛教寺院与中国风水文化 | 第31-34页 |
3.1.1 佛教与中国风水文化 | 第31-32页 |
3.1.2 寺院选址与经典风水模式 | 第32-33页 |
3.1.3 风水与寺院建筑布局 | 第33-34页 |
3.1.4 风水与寺院建筑规制 | 第34页 |
3.2 风水学与保国寺选址 | 第34-36页 |
3.3 风水学与保国寺布局 | 第36-39页 |
3.3.1 居中守正,中轴对称 | 第38页 |
3.3.2 坐向空亡 宁静清修 | 第38-39页 |
3.3.3 山门东开,紫气东来 | 第39页 |
3.4 保国寺大殿内部风水文化解析 | 第39-45页 |
3.4.1 大殿进深大于面阔——“九五至尊” | 第40页 |
3.4.2 九宫格平面柱网——“天人感应” | 第40-41页 |
3.4.3 阑额“七朱八白”——星象寓意 | 第41-43页 |
3.4.4 大殿内柱顶栌斗——天地方圆 | 第43-44页 |
3.4.5 斗拱东西不对称——阴阳平衡 | 第44-45页 |
3.5 屋顶装饰中的风水文化 | 第45-48页 |
3.5.1 悬鱼惹草 | 第45-46页 |
3.5.2 双龙吻脊 | 第46-47页 |
3.5.3 斗八藻井 | 第47-48页 |
3.6 保国寺建筑的风水改造 | 第48-50页 |
4 保国寺风水环境的实验研究 | 第50-65页 |
4.1 保国寺风水环境之谜 | 第50-51页 |
4.2 风水学与微气候环境 | 第51-52页 |
4.3 现代微气候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 第52-53页 |
4.4 保国寺风水微气候研究 | 第53-62页 |
4.4.1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4.4.2 温度和湿度研究 | 第53-59页 |
4.4.3 保国寺景区风速梯度变化研究 | 第59-60页 |
4.4.4 保国寺景区空气 TSP 研究 | 第60-62页 |
4.5 保国寺“四大谜”的微气候效应研究 | 第62-64页 |
4.5.1 湿度环境与木构不腐 | 第62-63页 |
4.5.2 空气湿度与“蜘蛛不结网” | 第63页 |
4.5.3 空气质量(TSP 浓度)与“梁上无灰尘” | 第63页 |
4.5.4 空气湿度与“鸟不筑窝” | 第63-6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保国寺地貌单元风环境数值模拟 | 第65-76页 |
5.1 室外风环境研究评析 | 第66-67页 |
5.1.1 住宅小区风环境 | 第66-67页 |
5.1.2 山地地形的环境 CFD 模拟 | 第67页 |
5.2 风环境数值模拟 CFD 模型及应用 | 第67-70页 |
5.2.1 数学模型的选取 | 第68-69页 |
5.2.2 Phoenics 软件的介绍 | 第69页 |
5.2.3 数字化实体模型——三维地貌的数字化模型 | 第69-70页 |
5.3 保国寺周边风环境模拟及结果分析 | 第70-75页 |
5.3.1 一年四季模拟结果分析 | 第71-73页 |
5.3.2 海葵台风过境时模拟结果 | 第73-75页 |
5.4 风环境模拟与藏风聚气 | 第75-7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附录A 风环境数值模拟结果图 | 第81-90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90-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