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电液比例系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1.1.1 电液比例技术发展历程 | 第9-10页 |
1.1.2 电液比例技术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2 电液比例控制系统的构成、分类及特点 | 第10-12页 |
1.2.1 电液比例系统的构成 | 第10-11页 |
1.2.2 电液比例系统的分类 | 第11-12页 |
1.3 电液比例阀控马达系统简介 | 第12-13页 |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4.1 课题来源 | 第13-14页 |
1.4.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5 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电液比例阀控马达实验平台 | 第15-30页 |
2.1 电液比例阀控马达系统原理图 | 第15页 |
2.2 电液比例阀控马达系统实验平台的结构与组成 | 第15-29页 |
2.2.1 实验平台的液压系统 | 第15-25页 |
2.2.2 实验平台的电气系统 | 第25-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阀控马达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0-38页 |
3.1 数学建模目的和方法 | 第30-31页 |
3.1.1 建模目的 | 第30页 |
3.1.2 建模方法 | 第30-31页 |
3.2 电液比例系统各元件建模 | 第31-37页 |
3.2.1 液压动力机构建模 | 第31-36页 |
3.2.2 比例放大器传递函数 | 第36页 |
3.2.3 比例阀传递函数 | 第36-37页 |
3.2.4 扭矩/转速传感器的传递函数 | 第37页 |
3.3 阀控马达系统开环传递函数推导 | 第37页 |
3.4 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 阀控马达系统实验辨识 | 第38-52页 |
4.1 辨识实验总体方案 | 第38-39页 |
4.2 输入信号的选取 | 第39-41页 |
4.2.1 正弦输入信号的幅值 | 第39-41页 |
4.2.2 输入信号频率范围 | 第41页 |
4.3 实验数据记录和数据处理 | 第41-48页 |
4.3.1 数据记录 | 第41-42页 |
4.3.2 实验数据处理 | 第42-47页 |
4.3.4 最小二乘法的 MATLAB 实现 | 第47-48页 |
4.4 系统频率特性和动态性能分析 | 第48-51页 |
4.4.1 MATLAB 制作系统伯德图 | 第48-50页 |
4.4.2 系统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阀控马达恒功率控制系统及其控制策略研究 | 第52-58页 |
5.1 阀控马达恒功率控制系统结构以及加载部分原理 | 第52-54页 |
5.1.1 恒功率控制系统结构 | 第52页 |
5.1.2 加载部分原理 | 第52-54页 |
5.2 PID 控制技术 | 第54-57页 |
5.2.1 PID 控制的含义和控制原理 | 第54-55页 |
5.2.2 PID 控制的改进和分类 | 第55-57页 |
5.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AMESim/Simulink 联合仿真 | 第58-69页 |
6.1 恒功率控制系统 AMESim 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6.1.1 AMESim 软件功能和特点 | 第58-59页 |
6.1.2 仿真模型建立步骤 | 第59-60页 |
6.1.3 恒功率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第60-62页 |
6.2 AMESim/Simulink 联合仿真 | 第62-68页 |
6.2.1 AMESim 中 S 文件的生成 | 第62-64页 |
6.2.2 MATLAB/Simulink 建立联合仿真模型 | 第64-65页 |
6.2.3 神经网络 PID 控制 | 第65-66页 |
6.2.4 单神经元控制器的设计 | 第66页 |
6.2.5 多层网的近似神经网络 PID 控制器的建立 | 第66-68页 |
6.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8页 |
6.4 小结 | 第68-69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9-70页 |
7.1 结论 | 第69页 |
7.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