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秦岭终南山隧道通风需风量与交通风计算 | 第15-24页 |
2.1 通风计算的基本假定 | 第15-16页 |
2.2 秦岭终南山隧道通风需风量计算 | 第16-22页 |
2.2.1 公路隧道通风需风量理论 | 第16-18页 |
2.2.2 秦岭终南山隧道需风量计算 | 第18-22页 |
2.3 交通风计算 | 第22-23页 |
2.3.1 交通通风力理论 | 第22-23页 |
2.3.2 秦岭终南山隧道交通风速计算 | 第2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三章 秦岭终南山隧道通风模型 | 第24-33页 |
3.1 计算流体力学的边界条件和控制方程 | 第24-27页 |
3.1.1 数值计算边界条件 | 第24-25页 |
3.1.2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 第25-27页 |
3.2 秦岭终南山隧道仿真模型建立 | 第27-32页 |
3.2.1 Inventor三维软件 | 第27-28页 |
3.2.2 参数设置 | 第28-29页 |
3.2.3 秦岭终南山隧道模型设计 | 第29-32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秦岭终南山隧道自然风通风影响因素研究 | 第33-59页 |
4.1 自然风通风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4.2 秦岭终南山隧道空气湿度影响 | 第34-38页 |
4.2.1 空气湿度影响理论 | 第34-35页 |
4.2.2 秦岭终南山隧道湿度影响计算 | 第35-38页 |
4.3 秦岭终南山隧道大气压强影响 | 第38-47页 |
4.3.1 秦岭终南山隧道主洞超静压差影响计算与仿真 | 第38-42页 |
4.3.2 秦岭终南山隧道竖井超静压差影响计算与仿真 | 第42-46页 |
4.3.3 秦岭终南山隧道有、无竖井作用对比分析 | 第46-47页 |
4.4 秦岭终南山隧道外界自然风影响 | 第47-48页 |
4.5 秦岭终南山隧道空气温度影响 | 第48-58页 |
4.5.1 秦岭终南山隧道主洞热位差影响计算与仿真 | 第48-51页 |
4.5.2 秦岭终南山隧道竖井热位差影响计算与仿真 | 第51-57页 |
4.5.3 秦岭终南山隧道有、无竖井作用对比分析 | 第57-5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秦岭终南山隧道多因素下自然风通风计算及应用 | 第59-73页 |
5.1 公路隧道自然风通风系统的优点 | 第59页 |
5.2 秦岭终南山隧道自然风通风方案 | 第59-60页 |
5.2.1 隧道双洞循环自然风通风 | 第59-60页 |
5.2.2 隧道竖井自然风通风 | 第60页 |
5.3 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方案分析 | 第60-65页 |
5.3.1 气象数据采集 | 第60-62页 |
5.3.2 隧道双洞循环自然风通风计算 | 第62-63页 |
5.3.3 隧道竖井自然风通风计算 | 第63-65页 |
5.4 通风效果分析和验证 | 第65-69页 |
5.4.1 隧道CO数值比较 | 第65-68页 |
5.4.2 隧道耗电量比较 | 第68-69页 |
5.5 秦岭终南山隧道自然风通风应用分析 | 第69-72页 |
5.5.1 秦岭终南山隧道全年气象数据 | 第70页 |
5.5.2 秦岭终南山隧道自然风应用分析 | 第70-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