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方言语法研究
凡例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安丘市人文地理概 | 第8-9页 |
1.1.1 地理位置及行政建制 | 第8页 |
1.1.2 历史变革 | 第8-9页 |
1.1.3 安丘方言的归属 | 第9页 |
1.2 本课题的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安丘方言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研究理论依据及方法 | 第11-12页 |
1.2.3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课题语料采集来源地的语音概况 | 第12-16页 |
1.3.1 声母表 | 第12-13页 |
1.3.2 韵母表 | 第13-15页 |
1.3.3 声调表 | 第15-16页 |
1.4 课题语料调查合作人及方法 | 第16-18页 |
1.4.1 发音合作人 | 第16-17页 |
1.4.2 语料来源方式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安丘方言构词特色研究 | 第18-51页 |
2.1 重叠 | 第18-34页 |
2.1.1 量词重叠及其特点 | 第18-22页 |
2.1.2 动词重叠及其特点 | 第22-27页 |
2.1.3 形容词重叠及其特点 | 第27-32页 |
2.1.4 名词重叠及其特点 | 第32-34页 |
2.2 词缀 | 第34-48页 |
2.2.1 前缀的词语适用对象及范围 | 第34-36页 |
2.2.2 后缀的词语适用对象及范围 | 第36-45页 |
2.2.3 中缀的词语适用对象及范围 | 第45-48页 |
2.3 变调 | 第48-50页 |
2.3.1 连续变调 | 第48-49页 |
2.3.2 重叠变调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第三章 安丘方言句法特色研究 | 第51-73页 |
3.1 比较句 | 第51-61页 |
3.1.1 表肯定的比较句式 | 第51-56页 |
3.1.2 表否定的比较句式 | 第56-59页 |
3.1.3 表示疑问的比较句式 | 第59-61页 |
3.2 被动句式 | 第61-67页 |
3.2.1 无标记的被动句式的特点 | 第61-62页 |
3.2.2 有标记的被动句式 | 第62-67页 |
3.3 反复问句格式 | 第67-72页 |
3.3.1 VP+不+VP | 第68-69页 |
3.3.2 V+不\木+VO | 第69页 |
3.3.3 VP+不\木(有) | 第69页 |
3.3.4 V+不\木+VP | 第69-71页 |
3.3.5 是不\是木+VP | 第71页 |
3.3.6 VP 啦是木 VP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安丘方言封闭词类研究 | 第73-95页 |
4.1 指示代词 | 第73-79页 |
4.1.1 指示代词三指的特征 | 第73-75页 |
4.1.2 指示代词的派生形式 | 第75-77页 |
4.1.3 指示代词的语法意义 | 第77-79页 |
4.2 程度副词 | 第79-85页 |
4.2.1 程度副词的范围与分类 | 第79-81页 |
4.2.2 例释程度副词的用法特色 | 第81-85页 |
4.3 语气词 | 第85-94页 |
4.3.1 单音节语气词 | 第85-92页 |
4.3.2 双音节语气词 | 第92-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结语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附表 1 :安丘方言重叠、词缀构词汇总表 | 第100-102页 |
附录 2 :安丘方言特色句式汇总表 | 第102-105页 |
附录 3 :安丘方言指示代词三分及语法意义汇总表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108页 |
附录 | 第108-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