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纤维素酶的酶系组成、作用机理及分子结构 | 第12-14页 |
1.3 纤维素的水解机制 | 第14页 |
1.4 纤维素酶的制备 | 第14-22页 |
1.4.1 产纤维素酶的菌种 | 第15-16页 |
1.4.2 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的研究 | 第16-18页 |
1.4.3 产酶碳源 | 第18-20页 |
1.4.4 发酵条件 | 第20-21页 |
1.4.5 固体发酵物中纤维素酶的提取纯化 | 第21页 |
1.4.6 复合菌发酵产酶 | 第21-22页 |
1.5 纤维素酶的诱导合成 | 第22-25页 |
l.5.1 纤维素酶的诱导物 | 第23页 |
1.5.2 农副产品作为碳源产纤维素酶 | 第23-24页 |
1.5.3 纤维素酶合成分子水平的调控 | 第24-25页 |
1.6 纤维素酶的应用 | 第25-26页 |
1.6.1 纤维素酶在饲料工业的应用 | 第25页 |
1.6.2 纤维素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6.3 纤维素酶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 第26页 |
1.7 测定固体发酵物中原酶液纤维素酶活力的注意事项 | 第26-27页 |
1.8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7-29页 |
1.8.1 研究意义 | 第27-28页 |
1.8.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2章 粗壮脉纹胞菌——固态发酵产物纤维素酶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29-43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 主要材料 | 第29页 |
2.1.2 主要仪器 | 第29-30页 |
2.2 方法 | 第30-35页 |
2.2.1 固态发酵 | 第30页 |
2.2.2 发酵物的预处理 | 第30页 |
2.2.3 酶活测定方法 | 第30-33页 |
2.2.4 纤维素酶提取条件优化的单因素实验 | 第33-34页 |
2.2.5 响应面实验(RSM) | 第34页 |
2.2.6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2.3 实验结果 | 第35-41页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5-38页 |
2.3.2 响应面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2.3.3 验证实验 | 第41页 |
2.4 讨论 | 第41-42页 |
2.4.1 缓冲溶液种类和浓度对于固态发酵纤维素酶提取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2 料液比,提取时间,缓冲溶液 pH 值对固态发酵纤维素酶提取的影响 | 第4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3章 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系的差异 | 第43-68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43-44页 |
3.1.1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43-44页 |
3.1.3 电泳相关试剂 | 第44页 |
3.1.4 菌种的准备 | 第44页 |
3.2 方法 | 第44-52页 |
3.2.1 碳源预处理 | 第44-45页 |
3.2.2 灰分含量的测定:灼烧质量法(AOAC Official Method 942.05) | 第45页 |
3.2.3 粗脂肪含量的测定:索氏抽提法 | 第45页 |
3.2.4 粗蛋白含量的测定:微量凯氏定氮法(AOAC Official Method 990.02) | 第45-46页 |
3.2.5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差重法 (AOAC Official Method 962.09) | 第46-47页 |
3.2.6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浸提法[101] | 第47页 |
3.2.7 纤维素酶的提取及酶活测定方法 | 第47页 |
3.2.8 不同碳源培养基产酶时间和组分分析 | 第47页 |
3.2.9 SDS-PAGE 电泳 | 第47-49页 |
3.2.10 样品各纤维素组分含量的测定:(Van Soest 法) | 第49-50页 |
3.1.11 农副产品中纤维素结晶度的测定[104] | 第50-51页 |
3.1.12 碳源表面结构分析 | 第51页 |
3.1.13 补充实验 | 第51-52页 |
3.1.14 数据处理 | 第52页 |
3.3 结果 | 第52-66页 |
3.3.1 农副产品营养成分及纤维组分 | 第52页 |
3.3.2 不同碳源对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3 电泳图谱分析 | 第55-56页 |
3.3.4 碳源的结晶度 | 第56-59页 |
3.3.5 纤维素酶系对不同碳源中纤维素的降解效果 | 第59-61页 |
3.3.6 电子显微镜分析图 | 第61-64页 |
3.3.7 补充实验 | 第64-66页 |
3.4 讨论 | 第66-68页 |
3.4.1 农副产品碳源对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的影响 | 第66-67页 |
3.4.2 粗壮脉纹胞菌对农副产品的降解效果 | 第67-68页 |
第4章 粗壮脉纹胞菌复合多菌种发酵茶粕产纤维素酶 | 第68-82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68-69页 |
4.1.1 主要试剂与原料 | 第68页 |
4.1.2 菌种 | 第68页 |
4.1.3 培养基 | 第68-69页 |
4.1.4 主要仪器 | 第69页 |
4.2 方法 | 第69-71页 |
4.2.1 茶粕中茶皂素残留率的测定 | 第69页 |
4.2.2 发酵条件 | 第69-70页 |
4.2.3 茶粕培养基中纤维素酶活的测定 | 第70页 |
4.2.4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的测定 | 第70页 |
4.2.5 原料与发酵产物中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70-71页 |
4.2.6 验证实验 | 第71页 |
4.3 结果 | 第71-80页 |
4.3.1 茶皂素残留率 | 第71页 |
4.3.2 影响复合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因素 | 第71-77页 |
4.3.3 原料与发酵产物纤维素组分含量的对比 | 第77-78页 |
4.3.4 原料与发酵产物粗纤维含量对比 | 第78页 |
4.3.5 验证实验结果 | 第78-80页 |
4.4 讨论 | 第80-82页 |
4.4.1 绿色木霉,里氏木霉与粗壮脉纹胞菌复合提高纤维素酶的产率 | 第80-81页 |
4.4.2 乳酸杆菌,东方伊莎酵母与粗壮脉纹胞菌复合降低纤维素酶的产率 | 第81-82页 |
第5章 结论 | 第82-84页 |
5.1 固体发酵物中提取纤维素酶的方法优化 | 第82页 |
5.2 不同碳源诱导粗壮脉纹胞菌产纤维素酶的特性 | 第82页 |
5.3 粗壮脉纹胞菌降解纤维素的效果 | 第82-83页 |
5.4 粗壮脉纹胞菌复合多菌种发酵茶粕产纤维素酶 | 第83-84页 |
创新之处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