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3页 |
·高速的城市化的进程影响 | 第11-12页 |
·18 亿亩耕地目标的保护要求 | 第12页 |
·最严格土地监管机制 | 第12-13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15-21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 第17-18页 |
·拟解决的问题 | 第18-21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1-29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在国外研究进展 | 第21-26页 |
·国外发达国家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21-24页 |
·国外理论方法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国外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组织形式如下 | 第25页 |
·简要评述 | 第25-26页 |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研究与进展 | 第26-29页 |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发展历程 | 第26-27页 |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理论研究 | 第27页 |
·中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方式方法 | 第27-28页 |
·简要述评 | 第28-29页 |
3 基础理论及相关问题分析 | 第29-47页 |
·理论基础 | 第29-37页 |
·参与式民主理论 | 第29-31页 |
·协商民主理论 | 第31-33页 |
·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33-37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问题分析 | 第37-40页 |
·公众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的特征 | 第37-38页 |
·民主与公平、效率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可能出现的问题及防范措施 | 第39-40页 |
·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 第40-47页 |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现状 | 第40-42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足 | 第42-43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影响因素 | 第43-47页 |
4 公众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构建 | 第47-57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权利的构建 | 第47-48页 |
·政府部门公信力的构建 | 第48页 |
·听证会公信力的提升和构建 | 第48-49页 |
·公众表达的培训机制环境构建 | 第49-50页 |
·公众表达的实现机制环境构建 | 第50-51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要素构建 | 第51-54页 |
·参与主体 | 第51页 |
·参与目标 | 第51页 |
·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 第51页 |
·公众参与的程序 | 第51-52页 |
·参与模式的选择 | 第52页 |
·适合我国的公众参与方式方法 | 第52-53页 |
·适合我国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工具 | 第53-54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结果评价机制构建 | 第54-57页 |
·评价主体 | 第54页 |
·评价客体 | 第54页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54-57页 |
5 公众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实施案例研究——以河南省南召县为例 | 第57-75页 |
·南召县基本概况 | 第58页 |
·区位位置 | 第58页 |
·南召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58页 |
·上一轮南召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 | 第58-60页 |
·公众参与土地规划前期工作 | 第58-59页 |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资料收集 | 第59页 |
·南召县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具体参与方式 | 第59-60页 |
·南召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现状调查 | 第60-65页 |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60-62页 |
·对南召县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的现状调查 | 第62-65页 |
·总结和启发 | 第65页 |
·南召县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的方案设计 | 第65-75页 |
·南召县土地利用规划的定位分析 | 第65-66页 |
·把规划满意度列入政绩考评 | 第66页 |
·南召县公众参与权利的构建 | 第66-68页 |
·公众参与表达机制构建的方法 | 第68-71页 |
·公众参与式土地利用规划程序 | 第71-72页 |
·公众参与的规划的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72页 |
·公众对规划实施的满意度的评价 | 第72-73页 |
·建立反馈监督报告体系 | 第73-75页 |
6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75-81页 |
·主要结论 | 第75-76页 |
·政策建议 | 第76-78页 |
·努力营造公众参与环境 | 第76-77页 |
·进一步健全公众参与的制度体系 | 第77-78页 |
·为公众参与提供基本的条件 | 第78页 |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