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23页 |
·问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23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2 农村居民点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基本理论 | 第23-29页 |
·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 | 第24-29页 |
·土地稀缺理论 | 第24页 |
·土地经济供给理论 | 第24-25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5页 |
·人地协调理论 | 第25-26页 |
·帕雷托最优理论 | 第26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6-27页 |
·区位理论 | 第27-29页 |
3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9-35页 |
·资金来源 | 第29-30页 |
·存在问题 | 第29页 |
·解决措施 | 第29-30页 |
·产权问题 | 第30-31页 |
·存在问题 | 第30页 |
·解决措施 | 第30-31页 |
·流转问题 | 第31-32页 |
·存在问题 | 第31-32页 |
·解决措施 | 第32页 |
·规划问题 | 第32-35页 |
·存在问题 | 第32-33页 |
·解决措施 | 第33-35页 |
4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模式分析 | 第35-39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原则 | 第35-36页 |
·统一原则 | 第35页 |
·因地制宜原则 | 第35页 |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 | 第35页 |
·与各类规划相衔接原则 | 第35-36页 |
·国内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主要模式 | 第36-37页 |
·迁村并点型 | 第36页 |
·缩村腾地型 | 第36页 |
·迁村上山型 | 第36页 |
·重建家园型 | 第36-37页 |
·异地迁移扶贫型 | 第37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模式选择 | 第37-39页 |
·经济发达平原地区 | 第37页 |
·经济欠发达平原地区 | 第37页 |
·经济较发达丘陵、平原地区 | 第37-38页 |
·经济欠发达丘陵、平原地区 | 第38页 |
·丘陵山区 | 第38页 |
·城乡结合部 | 第38-39页 |
5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效益分析 | 第39-49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39-43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财务评价 | 第39-43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国民经济评价 | 第43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社会效益评价 | 第43-46页 |
·社会效益评价的内涵 | 第43-44页 |
·社会效益评价的意义 | 第44页 |
·社会效益分析的主要指标 | 第44-46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生态效益评价 | 第46-49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46页 |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的指标 | 第46-49页 |
6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分析 | 第49-57页 |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 第49页 |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的评估指标体系 | 第49-57页 |
·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3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53-55页 |
·指标的赋值与计算 | 第55-57页 |
7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度计算 | 第57-63页 |
·集约用地的评价目标 | 第57页 |
·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 | 第57-58页 |
·指标的选取 | 第58-59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度的计算 | 第59-63页 |
8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实证分析—以河南省通许县为例 | 第63-69页 |
·通许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前的现状 | 第63页 |
·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 第63-65页 |
·基本潜力分析 | 第63-64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综合潜力评估 | 第64-65页 |
·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利用模式选择 | 第65页 |
·可行性分析 | 第65-69页 |
·经济效益评价 | 第65-67页 |
·社会效益评价 | 第67-68页 |
·生态效益评价 | 第68页 |
·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前后土地集约度的对比 | 第68-69页 |
9 结果与讨论 | 第69-71页 |
·结论 | 第69-70页 |
·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