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微生物学论文--微生物生态学和地区分布论文--水生微生物学论文

南海北部海洋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及1株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1.1 海洋沉积环境第11页
    1.2 海洋沉积物细菌第11-16页
        1.2.1 海洋细菌概述第11-12页
        1.2.2 海洋沉积物细菌分布特征第12-13页
        1.2.3 海洋细菌可培养性方法研究第13-14页
        1.2.4 海洋沉积物细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14-16页
    1.3 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第16-20页
        1.3.1 菌株分离纯化第16页
        1.3.2 16S rRNA序列测定和比对第16-17页
        1.3.3 系统进化树分析第17-18页
        1.3.4 多相分类第18-19页
        1.3.5 保藏机构保藏菌种及有效发表刊物第19-20页
    1.4 研究技术路线、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1.4.1 研究技术路线第20页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0-22页
第二章 广西近海和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海洋细菌多样性差异的研究第22-46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2-23页
        2.1.1 样品采集和处理第22-23页
        2.1.2 培养基及保护剂第23页
        2.1.3 试剂和仪器第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5页
        2.2.1 样品的处理第23-24页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第24页
        2.2.3 菌株保存第24页
        2.2.4 16S rRNA序列的扩增和测定第24-25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5-44页
        2.3.1 分离培养的细菌表型特征第25-31页
        2.3.2 基于遗传学的分析鉴定结果第31-44页
    2.4 讨论第44-45页
    2.5 本章小结第45-46页
第三章 广西近海1株新菌(QZ-16)的分类鉴定第46-56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6-48页
        3.1.1 试剂第46-47页
        3.1.2 培养基成分第47页
        3.1.3 实验仪器第47-48页
    3.2 实验方法第48-51页
        3.2.1 菌株的采集、分离纯化及保藏第48页
        3.2.2 基于遗传学的分类鉴定第48页
        3.2.3 菌株表型特征鉴定第48页
        3.2.4 海洋新菌的经典生理生化鉴定第48-51页
        3.2.5 实验菌株的化学特性分析第51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1-55页
        3.3.1 QZ-16 16S rRNA测序结果及分析第51-53页
        3.3.2 QZ-16表型特征第53-54页
        3.3.3 QZ-16生理生化特征第54页
        3.3.4 QZ-16化学分类特征第54-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四章 广西近海和南海深海沉积物可培养海洋细菌代谢物活性研究第56-64页
    4.1 主要仪器及试剂第56页
    4.2 实验方法第56-57页
        4.2.1 测试菌株第56页
        4.2.2 代谢物的发酵和供试样品提取第56-57页
        4.2.3 抑菌活性筛选第57页
        4.2.4 盐水虾致死活性筛选第57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57-62页
        4.3.1 抑菌活性结果第57-62页
        4.3.2 盐水虾致死活性实验结果第62页
    4.4 讨论第62-63页
    4.5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第64-66页
    5.1 结论第64-65页
    5.2 创新点第65页
    5.3 展望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二苯醚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下一篇: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源可培养微生物的鉴定及抑真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