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环境微生物学论文

二苯醚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的研究

致谢第8-9页
摘要第9-11页
Abstract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0页
    1.1 二苯醚以及多溴联苯醚概述第13-17页
    1.2 二苯醚及多溴联苯醚的微生物降解第17-19页
        1.2.1 好氧微生物对二苯醚以及多溴联苯醚的降解第17-18页
        1.2.2 厌氧微生物对多溴联苯醚(PBDEs)的降解第18-19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19-20页
第二章 二苯醚降解细菌Sphingomonas sp.DZ-3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第20-37页
    2.1 材料与试剂第20-23页
        2.1.1 分离源第20页
        2.1.2 实验主要试剂第20-21页
        2.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第21-22页
        2.1.4 无机盐和缓冲液第22-23页
    2.2 实验方法第23-27页
        2.2.1 二苯醚提取以及分析测试方法第23-24页
            2.2.1.1 二苯醚样品的提取方法第23页
            2.2.1.2 二苯醚的HPLC测定第23-24页
        2.2.2 二苯醚降解菌的驯化、筛选及分离第24-25页
        2.2.3 16SrDNA测序对二苯醚降解菌进行鉴定第25页
        2.2.4 单菌DZ-3以及混和细菌对二苯醚的降解第25-26页
            2.2.4.1 菌株DZ-3与CZ-3最佳混合比例第25-26页
            2.2.4.2 单菌以及混菌对二苯醚的降解第26页
        2.2.5 金属离子对DZ-3降解二苯醚速率的影响第26-27页
        2.2.6 菌株DZ-3对4-溴二苯醚及联苯的降解第27页
            2.2.6.1 DZ-3对联苯的降解第27页
            2.2.6.2 DZ-3对4-溴二苯醚的降解第27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27-37页
        2.3.1 二苯醚浓度与峰面积的标准曲线以及样品提取的回收率第27-28页
        2.3.2 二苯醚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第28-31页
            2.3.2.1 混合培养体系的富集驯化第28页
            2.3.2.2 二苯醚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第28-31页
        2.3.3 菌株DZ-3的生长条件优化第31-32页
        2.3.4 菌株DZ-3以及DZ-3和CZ-3的混合细菌降解二苯醚的降解特性第32-34页
        2.3.5 金属离子对DZ-3降解二苯醚速率的影响第34-36页
        2.3.6 菌株DZ-3对4-溴二苯醚以及联苯的降解第36-37页
第三章 白腐真菌对二苯醚的降解第37-47页
    3.1 材料与试剂第37-38页
        3.1.1 菌种来源第37页
        3.1.2 试剂与培养基第37-38页
        3.1.3 实验主要仪器和设备第38页
    3.2 实验方法第38-42页
        3.2.1 白腐真菌对二苯醚降解率的测定第38页
        3.2.2 二苯醚降解产物的测定第38-39页
            3.2.2.1 HPLC测定降解产物第38页
            3.2.2.2 GC-MS测定降解产物第38-39页
        3.2.3 白腐真菌胞内粗酶液制备第39页
        3.2.4 用Bradford法进行粗酶液中蛋白浓度测定第39-40页
        3.2.5 CO结合差光谱检测P450第40-41页
        3.2.6 P. chrysosporium COD-1中P450活性抑制前后对二苯醚的降解第41页
        3.2.7 4-羟基二苯醚对P chrysosporium COD-1活力的影响第41-42页
            3.2.7.1 MTT法测定P.chrysosporium COD-1的活力第41页
            3.2.7.2 二苯醚降解的中间产物对真菌COD-1活力的影响第41-42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47页
        3.3.1 白腐真菌对二苯醚的降解研究第42页
        3.3.2 二苯醚的降解产物分析第42-44页
        3.3.3 P450在二苯醚降解过程中的作用第44-46页
            3.3.3.1 PB抑制P450后二苯醚的降解第44-45页
            3.3.3.2 二苯醚诱导前后P450含量的变化第45-46页
        3.3.4 4-羟基二苯醚对P.chrysosporium COD-1活力的影响第46-47页
第四章 二苯醚降解菌对模拟受二苯醚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第47-54页
    4.1 材料与试剂第47页
        4.1.1 菌种来源第47页
        4.1.2 试剂与培养基第47页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7页
    4.2 实验方法第47-48页
        4.2.1 细菌DZ-3以及黄孢原毛平革菌COD-1的培养第47页
        4.2.2 二苯醚污染土壤的制备第47页
        4.2.3 白腐真菌对污染土壤中二苯醚的降解条件优化第47-48页
        4.2.4 二苯醚降解细菌DZ-3和CZ-3对污染土壤中二苯醚的降解条件优化第48页
    4.3 实验结果第48-54页
        4.3.1 白腐真菌对受污染土壤中二苯醚的降解条件优化第48-50页
            4.3.1.1 白腐真菌的菌体添加量对降解的影响第48-49页
            4.3.1.2 土壤pH值对降解的影响第49页
            4.3.1.3 麸皮对白腐真菌降解的影响第49-50页
        4.3.2 降解细菌DZ-3和CZ-3对受污染土壤中二苯醚的降解条件优化第50-52页
        4.3.3 混合细菌以及白腐真菌对模拟污染土壤中二苯醚的降解第52-54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4-56页
    5.1 结论第54-55页
    5.2 创新点第55页
    5.3 展望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峡谷型喀斯特不同生态系统植被与土壤的耦合关系
下一篇:南海北部海洋沉积物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及1株海洋新菌的分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