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2-20页 |
·核小体及核小体定位 | 第12-13页 |
·核小体定位与基因表达调控 | 第13-14页 |
·基因组上核小体定位的实验图谱 | 第14页 |
·核小体定位的理论研究 | 第14-16页 |
·酵母自主复制序列 | 第16-18页 |
·核小体定位对自主复制序列ARS活性的影响 | 第18-20页 |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理论方法 | 第22-28页 |
·多样性与多样性增量 | 第22-23页 |
·二次判别分析 | 第23-24页 |
·支持向量机 | 第24-25页 |
·预测算法的评价及检验 | 第25-26页 |
·Pearson相关分析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核小体核心DNA和连接DNA序列的分类预测 | 第28-36页 |
·引言 | 第28页 |
·数据集 | 第28-30页 |
·基因组数据的来源与提取 | 第29页 |
·酵母核小体定位信息数据集的建立 | 第29-30页 |
·特征值的选取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5页 |
·ID-SVM算法分类预测酵母核小体核心DNA和连接DNA序列 | 第31-32页 |
·ID-SVM算法分类预测果蝇和人类核小体核心和连接DNA序列 | 第32-34页 |
·ID-SVM算法预测酵母核小体在基因组上的位置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酵母核小体定位的全基因组预测 | 第36-45页 |
·引言 | 第36页 |
·数据集 | 第36-37页 |
·特征值的选取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4页 |
·IDQD算法分类预测酵母核小体核心DNA和连接DNA序列 | 第37-38页 |
·IDQD算法预测酵母核小体在基因组上的位置 | 第38-40页 |
·改进后的IDQD模型预测酵母核小体在基因组上的位置 | 第40-42页 |
·改进后的IDQD模型预测酵母功能区的核小体占据 | 第42-44页 |
·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实验方法 | 第45-52页 |
·酵母基因组的提取及检测 | 第45-46页 |
·ARS304及两侧序列的PCR扩增及纯化 | 第46-48页 |
·引物设计 | 第46-47页 |
·PCR体系及反应条件 | 第47-48页 |
·pRS405-ARS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8-49页 |
·载体的选择 | 第48页 |
·连接反应 | 第48页 |
·重组子的转化 | 第48-49页 |
·重组子的筛选与鉴定 | 第49页 |
·酵母组蛋白的提取 | 第49-52页 |
·组蛋白的提取方法 | 第49-51页 |
·组蛋白的检测 | 第51-52页 |
第六章 pRS405-ARS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52-58页 |
·引言 | 第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2-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2-53页 |
·实验方法 | 第5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3-58页 |
·酵母基因组的提取 | 第53-54页 |
·ARS304及两侧序列的PCR扩增 | 第54-55页 |
·重组质粒pRS405-ARS304的PCR鉴定 | 第55-56页 |
·重组质粒pRS405-ARS304的酶切鉴定 | 第56-58页 |
第七章 酵母组蛋白的提取 | 第58-64页 |
·引言 | 第58-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组蛋白的SDS-PAGE检测 | 第60-62页 |
·组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62-64页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4-67页 |
·工作总结 | 第64-65页 |
·工作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82页 |
附录 | 第82-91页 |
致谢 | 第91-92页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完成的论文目录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