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新团滑坡地质环境特征 | 第18-27页 |
2.1 气象水文特征 | 第18-19页 |
2.2 地质背景 | 第19-24页 |
2.3 地震 | 第24-25页 |
2.4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演化 | 第27-42页 |
3.1 滑坡形态特征 | 第27-29页 |
3.2 滑坡结构特征 | 第29-32页 |
3.3 滑坡类型及规模 | 第32页 |
3.4 滑坡岩土体力学参数 | 第32-35页 |
3.5 滑坡形成机制 | 第35-37页 |
3.6 滑坡发展演化 | 第37-40页 |
3.7 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42-66页 |
4.1 新团滑坡稳定性定性评价 | 第42-44页 |
4.2 极限平衡法定量评价 | 第44-49页 |
4.3 滑坡FLAC3D数值模型建立 | 第49-55页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55-63页 |
4.5 定性定量评价结果对比 | 第63-64页 |
4.6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五章 防治对策及效果评价 | 第66-75页 |
5.1 边坡已有防护措施 | 第66-69页 |
5.2 边坡病害分析 | 第69-70页 |
5.3 工程效果评价 | 第70-73页 |
5.4 整体安全状况评价 | 第73-74页 |
5.5 后期防治建议 | 第74-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第75-78页 |
6.1 结论 | 第75-77页 |
6.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的科研活动)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