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低价煤微生物液化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微生物溶煤的研究概况 | 第11-19页 |
1.2.1 微生物溶煤的研究历史 | 第11-12页 |
1.2.2 微生物溶煤的煤种及溶煤微生物 | 第12-14页 |
1.2.3 煤样的预处理 | 第14-15页 |
1.2.4 微生物溶煤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2.5 煤的生物转化机理 | 第16-17页 |
1.2.6 溶煤产物研究 | 第17-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 第19-2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新疆低阶煤微生物菌种库的建立 | 第22-29页 |
2.1 材料 | 第22-24页 |
2.1.1 样品的采集 | 第22-23页 |
2.1.2 仪器与设备 | 第23页 |
2.1.3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1.4 培养基 | 第23-24页 |
2.2 方法 | 第24-26页 |
2.2.1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25页 |
2.2.2 菌株的分离纯化 | 第25页 |
2.2.3 菌株的保藏 | 第25-26页 |
2.3 结果 | 第26-28页 |
2.3.1 新疆低阶煤微生物菌种库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2 新疆不同地区煤矿微生物平板计数结果 | 第27-28页 |
2.4 讨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新疆低阶煤溶解菌的筛选及溶煤菌株鉴定 | 第29-41页 |
3.1 材料 | 第29-31页 |
3.1.1 菌种 | 第29页 |
3.1.2 煤样 | 第29页 |
3.1.3 仪器与设备 | 第29-30页 |
3.1.4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3.1.5 培养基 | 第30-31页 |
3.2 方法 | 第31-33页 |
3.2.1 煤样的预处理 | 第31页 |
3.2.2 固体培养基筛选溶煤菌 | 第31页 |
3.2.3 液体培养基筛选溶煤菌 | 第31-32页 |
3.2.4 菌种鉴定 | 第32-33页 |
3.3 结果 | 第33-39页 |
3.3.1 溶煤菌株筛选 | 第33-37页 |
3.3.2 菌株鉴定 | 第37-39页 |
3.4 讨论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新疆低阶煤微生物降解条件优化 | 第41-48页 |
4.1 材料 | 第41-42页 |
4.1.1 菌种 | 第41页 |
4.1.2 煤样 | 第41页 |
4.1.3 仪器与设备 | 第41页 |
4.1.4 实验试剂 | 第41-42页 |
4.1.5 培养基 | 第42页 |
4.2 方法 | 第42-43页 |
4.3 结果 | 第43-47页 |
4.4 讨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降解产物结构分析及溶煤机理初探 | 第48-55页 |
5.1 材料 | 第48-50页 |
5.1.1 菌种 | 第48页 |
5.1.2 样品 | 第48-49页 |
5.1.3 仪器与设备 | 第49页 |
5.1.4 实验试剂 | 第49页 |
5.1.5 培养基 | 第49-50页 |
5.2 方法 | 第50-51页 |
5.2.1 降解产物结构分析 | 第50页 |
5.2.2 溶煤机理初探 | 第50-51页 |
5.3 结果 | 第51-54页 |
5.3.1 元素分析 | 第51-52页 |
5.3.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2-53页 |
5.3.3 氧化酶检测 | 第53页 |
5.3.4 发酵液 pH 值监测 | 第53-54页 |
5.3.5 溶煤机理验证 | 第54页 |
5.4 讨论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8页 |
6.1 结论 | 第55-56页 |
6.2 展望 | 第56-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作者简介 | 第62页 |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