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4页 |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 研究方法及文章框架 | 第11-13页 |
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2. 文章框架 | 第11-13页 |
(三)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 存在的不足 | 第13-14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及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1. ST上市公司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 会计盈余质量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二)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1. 国内外盈余质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2. 国内外亏损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3. 会计事务所审计对盈余质量的影响性研究 | 第17-19页 |
4. 影响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19-23页 |
二、相关经典理论分析 | 第23-27页 |
(一) 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 第23-24页 |
(二)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 第24页 |
(三)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4-25页 |
(四) 深口袋理论 | 第25-27页 |
三、我国ST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实证分析 | 第27-34页 |
(一) 研究理论框架 | 第27页 |
1. 会计准则 | 第27页 |
2. 企业的资产状况 | 第27页 |
3. 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 第27页 |
(二)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7-28页 |
1. 资产总额 | 第27页 |
2. 营业收入和应收款项 | 第27-28页 |
3. 固定资产净值 | 第28页 |
(三) 数据的来源及样本的选取 | 第28-30页 |
1.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来源 | 第28页 |
2. 样本的选取 | 第28-30页 |
(四) 会计盈余质量模型的构建 | 第30-32页 |
1. 琼斯模型 | 第31页 |
2. 修正的琼斯模型 | 第31-32页 |
(五) 对我国ST上市公司会计盈余质量实证分析 | 第32-33页 |
1.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2页 |
2. 变量的回归分析 | 第32-33页 |
(六)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四、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角度对ST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第34-43页 |
(一)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34-35页 |
1. 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 | 第34页 |
2. 会计师事务所规模 | 第34-35页 |
3.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收费 | 第35页 |
(二) 数据的来源与样本的选取 | 第35页 |
1. 本文研究所使用的相关资料来源 | 第35页 |
2. 样本选择 | 第35页 |
(三) 变量的定义和模型的构建 | 第35-39页 |
1. 变量的定义 | 第35-38页 |
2. 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四) 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角度对ST上市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因素实证检验 | 第39-42页 |
1. 解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第39-40页 |
2. 相关性分析结果 | 第40-41页 |
3. 回归分析结果 | 第41-42页 |
(五)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五、政策建议与研究不足 | 第43-46页 |
(一) 对策及建议 | 第43-44页 |
1. 在法律方面,完善会计准则与相关会计法律制度 | 第43页 |
2. 在管理者方面,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增强防范风险意识,提高对会计盈余质量的认识 | 第43页 |
3. 在审计的方面,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规模和审计收费角度提升审计质量 | 第43-44页 |
(二)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 | 第44-45页 |
(三)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