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中国陆路、公路运输经济论文

基于混合交通流模型的道路运输效益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第8页
    1.2 国外研究现状第8-10页
        1.2.1 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第8-9页
        1.2.2 交通运输效益研究现状第9-10页
    1.3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1 交通流理论研究现状第10页
        1.3.2 交通运输效益研究现状第10-11页
    1.4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页
    1.5 研究内容第11-13页
    1.6 技术路线第13-14页
第二章 混合交通流模型第14-34页
    2.1 基础理论第14-18页
        2.1.1 交通量第14-15页
        2.1.2 交通流密度第15-16页
        2.1.3 速度第16-17页
        2.1.4 基础交通流模型第17-18页
    2.2 建立模型第18-20页
        2.2.1 模型分析抽象第18-19页
        2.2.2 模型基本假设第19-20页
    2.3 单车道混合交通流模型第20-26页
        2.3.1 混合交通流特征量第20-23页
        2.3.2 车型比例对交通流特征量的影响第23-25页
        2.3.3 各车型速度求解第25-26页
    2.4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模型第26-31页
        2.4.1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特征量第26-29页
        2.4.2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最大交通量第29-31页
    2.5 实际应用第31-33页
        2.5.1 交通调查第31页
        2.5.2 数据分析及交通流特征量计算第31-33页
    2.6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仿真验证第34-48页
    3.1 单车道交通流模型验证第34-42页
        3.1.1 单车道混合交通流阻塞密度公式验证第35-37页
        3.1.2 单车道混合交通流自由行驶速度验证第37-38页
        3.1.3 单车道混合交通流最大交通量验证第38-39页
        3.1.4 单车道混合交通流各车型车速模型验证第39-42页
    3.2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模型验证第42-47页
        3.2.1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速度公式验证第42-43页
        3.2.2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混合比例模型验证第43-45页
        3.2.3 双车道混合交通流最大交通量理论验证第45-47页
    3.3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道路运输效益第48-60页
    4.1 能源消耗第48-50页
        4.1.1 能源消耗的影响因素第48-49页
        4.1.2 汽车能源消耗模型第49-50页
    4.2 出行时间价值第50-53页
        4.2.1 出行时间价值的含义第50-51页
        4.2.2 出行时间价值影响因素第51-52页
        4.2.3 额外出行时间价值的计算第52-53页
    4.3 道路运输效益第53-55页
        4.3.1 经济价值转换第53-54页
        4.3.2 混合交通流运输效益模型第54-55页
    4.4 道路运输效益影响因素分析第55-59页
        4.4.1 车型比例第55-57页
        4.4.2 车辆自身特性第57-59页
    4.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5.1 论文总结第60-61页
        5.1.1 论文的主要成果第60-61页
        5.1.2 论文主要创新点第61页
    5.2 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柔性墩柱梁桥地震响应分析
下一篇:路面热弹耦合效应的预测与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