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供证明力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1.1 口供的重要诉讼地位 | 第9页 |
1.1.2 司法实践的迫切需求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2章 口供证明力概述 | 第15-21页 |
2.1 口供的证据能力与证明力 | 第15-16页 |
2.1.1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区别 | 第15页 |
2.1.2 证据能力与证明力的联系 | 第15-16页 |
2.2 口供证明力的影响因素 | 第16-17页 |
2.2.1 自愿性因素 | 第16页 |
2.2.2 稳定性因素 | 第16-17页 |
2.2.3 印证度因素 | 第17页 |
2.3 我国口供证明力规则 | 第17-21页 |
2.3.1 口供印证规则 | 第17-18页 |
2.3.2 口供补强规则 | 第18-21页 |
第3章 我国口供印证规则的完善 | 第21-26页 |
3.1 口供印证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21-23页 |
3.1.1 “常理”限制的缺失 | 第21页 |
3.1.2 未明确无罪辩解的优先印证 | 第21-22页 |
3.1.3 印证关系的混淆 | 第22-23页 |
3.2 完善我国口供印证规则的建议 | 第23-25页 |
3.2.1 加强对办案人员的限制和监督 | 第23页 |
3.2.2 细化印证规则的内容 | 第23-24页 |
3.2.3 明确口供获取时间的重要性 | 第24-25页 |
3.2.4 将被告人的品格调查纳入考虑范围 | 第2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我国口供补强规则的完善 | 第26-36页 |
4.1 口供补强规则的立法问题分析 | 第26-27页 |
4.2 明确口供补强的范围和内容 | 第27-30页 |
4.2.1 补强口供的范围分析 | 第27-29页 |
4.2.2 对补强内容的分析 | 第29-30页 |
4.3 合理构建补强证据的种类限制 | 第30-32页 |
4.3.1 不同证据的补强效果分析 | 第30-31页 |
4.3.2 补强证据的量化要求 | 第31-32页 |
4.4 科学界定同案犯攀供的性质 | 第32-35页 |
4.4.1 同案犯攀供的相关观点介绍 | 第32-33页 |
4.4.2 对同案犯攀供的分析 | 第33-3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自愿性对口供证明力的影响 | 第36-44页 |
5.1 我国口供自愿性立法的现状 | 第36-38页 |
5.1.1 口供自愿性的制度保障 | 第36-37页 |
5.1.2 非自愿口供证明力的阻却 | 第37-38页 |
5.2 我国口供自愿性立法存在的问题 | 第38-40页 |
5.2.1 保障制度的缺陷 | 第38-39页 |
5.2.2 非自愿口供的证明力难以阻却 | 第39-40页 |
5.3 完善口供自愿性立法的建议 | 第40-43页 |
5.3.1 合理的制度保障口供的证明力 | 第40-42页 |
5.3.2 切实阻却非自愿口供的证明力 | 第42-4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6章 结论和展望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