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青少年替代攻击性挫折反应模式的质性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1 绪论第7-1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7-8页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第8-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8-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2 文献综述第10-17页
    2.1 替代攻击的定义第10页
    2.2 作为挫折应对方式的替代攻击第10-12页
    2.3 替代攻击的研究现状第12-15页
        2.3.1 关于替代攻击的影响因素研究第12-13页
        2.3.2 触发性替代攻击的提出和相关研究第13-14页
        2.3.3 触发性替代攻击中的心理反刍第14-15页
    2.4 替代攻击的研究趋势第15-17页
3 研究过程第17-23页
    3.1 研究方法第17页
    3.2 研究过程第17-23页
        3.2.1 选择研究对象第17-18页
        3.2.2 资料的收集第18-19页
        3.2.3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第19-22页
        3.2.4 成文方式第22-23页
4 研究结果与分析第23-43页
    4.1 替代攻击性挫折反应模式在本研究中的范畴界定第23-25页
        4.1.1 替代攻击性挫折反应模式在本研究中的界定原则和方式第23页
        4.1.2 本研究对替代攻击性挫折反应模式的范畴界定第23-25页
    4.2 作为挫折反应的替代攻击的分类第25-34页
        4.2.1 按攻击对象分类第26-29页
        4.2.2 按攻击目的分类第29-32页
        4.2.3 按过程分类第32-33页
        4.2.4 按意识参与程度分类第33页
        4.2.5 不同维度分类标准之间的关系第33-34页
    4.3 替代攻击性挫折反应模式的过程第34-37页
        4.3.1 原初刺激阶段(受挫阶段)第34-35页
        4.3.2 心理决策阶段第35-36页
        4.3.3 替代攻击行为阶段第36-37页
        4.3.4 攻击后的体验阶段第37页
    4.4 替代攻击挫折反应模式的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第37-40页
        4.4.1 年龄第38页
        4.4.2 挫折刺激源第38-39页
        4.4.3 替代物品的挑选标准第39页
        4.4.4 事件环境因素第39-40页
        4.4.5 可能的其他因素第40页
    4.5 替代攻击挫折反应模式的应对策略第40-43页
        4.5.1 尊重与接受第41页
        4.5.2 认知调整第41-42页
        4.5.3 合理发泄第42-43页
5 讨论第43-48页
    5.1 替代攻击挫折反应模式的研究界定第43页
    5.2 作为挫折反应的替代攻击的分类第43-44页
    5.3 替代攻击性挫折反应模式的过程第44页
    5.4 替代攻击挫折反应模式的个体决策的影响因素第44-45页
    5.5 替代攻击挫折反应模式的应对策略第45页
    5.6 研究的效度、推广度和伦理道德问题第45-47页
        5.6.1 效度第45-46页
        5.6.2 推广度第46页
        5.6.3 伦理道德问题第46-47页
    5.7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47-48页
6 研究结论第48-49页
附录第49-53页
    附录A第49-51页
    附录B第51-52页
    附录C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审美霸权现象探析
下一篇:在校大学生与社会人员人际信任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