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土力学、地基基础工程论文--各类型土与地基论文--黄土与地基论文

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及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1 绪论第11-22页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11页
    1.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水泥土搅拌桩的定义第11-12页
        1.2.2 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强度特性的研究第12-13页
        1.2.3 数值模拟分析研究现状第13-14页
    1.3 水泥土研究现状第14-19页
        1.3.1 水泥土的发展第14页
        1.3.2 水泥土的固化机理第14-17页
        1.3.3 水泥土力学性质研究现状第17-19页
    1.4 饱和黄土概述第19-20页
        1.4.1 饱和黄土的成因及分布第19页
        1.4.2 饱和黄土的工程性质第19-20页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2 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22-41页
    2.1 试验段概况第22-23页
    2.2 试验内容第23-27页
        2.2.1 试件制备第23-25页
        2.2.2 水泥搅拌饱和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第25-27页
    2.3 二灰掺入比、龄期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27-32页
        2.3.1 二灰掺入比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27-29页
        2.3.2 养护龄期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29-32页
    2.4 水泥强度等级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32-36页
        2.4.1 水泥胶砂强度试验(ISO 法)第32-34页
        2.4.2 水泥强度等级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的强度影响第34-36页
    2.5 养护方式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36-38页
    2.6 试件破坏时含水率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38-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1页
3 水泥与粉煤灰比例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力学特性影响研究第41-47页
    3.1 粉煤灰水泥的运用第41页
    3.2 浅谈粉煤灰提高水泥土强度机理第41页
    3.3 试验内容第41-42页
    3.4 试件制备第42-43页
    3.5 水泥与粉煤灰比例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43-45页
        3.5.1 各二灰掺入比条件下水泥与粉煤灰比例对试件强度的影响第43-45页
        3.5.2 不同养护龄期条件下水泥与粉煤灰比例对试件强度的影响第45页
    3.6 本章小节第45-47页
4 搅拌均匀程度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第47-58页
    4.1 简述双向水泥土搅拌技术第47-48页
    4.2 试验内容第48-52页
    4.3 搅拌均匀程度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52-56页
        4.3.1 在不同搅拌均匀程度下二灰掺入比对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的影响第52-53页
        4.3.2 水泥搅拌饱和黄土强度随搅拌均匀程度变化的发展规律第53-54页
        4.3.3 对不同搅拌等级水泥搅拌饱和黄土试件强度分析第54-56页
    4.4 本章小节第56-58页
5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数值分析第58-72页
    5.1 FLAC~(3D)软件介绍第58-59页
        5.1.1 FLAC~(3D)的主要特点第58页
        5.1.2 FLAC~(3D)系统计算第58-59页
    5.2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数值模拟第59-64页
        5.2.1 土的本构模型的选取第59-61页
        5.2.2 计算模型第61页
        5.2.3 单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数值模拟计算第61-64页
    5.3 群桩复合地基承载变形数值模拟第64-71页
        5.3.1 群桩复合地基数值计算模型第64-66页
        5.3.2 不同位置桩顶沉降分析第66-67页
        5.3.3 不同桩长对桩顶沉降的影响第67-68页
        5.3.4 不同桩体模量对桩顶沉降的影响第68-69页
        5.3.5 不同垫层厚度对桩顶沉降的影响第69-70页
        5.3.6 不同垫层模量对桩顶沉降的影响第70页
        5.3.7 单桩复合地基与群桩复合地基沉降对比第70-71页
    5.4 本章小节第71-72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2-74页
    6.1 结论第72-73页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第73-74页
致谢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8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O2热泵在兰州地区的舒适及经济性研究
下一篇:极简主义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