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7-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8-9页 |
1.2.1 文献研究法 | 第8页 |
1.2.2 实例分析法 | 第8页 |
1.2.3 归纳演绎法 | 第8-9页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9页 |
2 极简主义园林的形成 | 第9-14页 |
2.1 极简主义园林产生与背景 | 第9-10页 |
2.2 极简主义园林的设计风格 | 第10-14页 |
2.2.1 极简主义园林设计要素 | 第10-13页 |
2.2.2 极简主义园林设计语言 | 第13-14页 |
3 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作品 | 第14-28页 |
3.1 与自然对话的设计(1957—1977) | 第15-16页 |
3.2 极简主义园林的升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 第16-23页 |
3.2.1 唐纳喷泉设计分析 | 第16-19页 |
3.2.2 伯纳特公园设计分析 | 第19-23页 |
3.3 和风禅意的转译(20世纪90年代后) | 第23-28页 |
3.3.1 IBM公司日本千叶分部庭园设计分析 | 第23-25页 |
3.3.2 播磨高科技中心设计分析 | 第25-28页 |
4 极简主义对中国园林设计的影响 | 第28-36页 |
4.1 极简主义在我国园林中的应用现状 | 第28-32页 |
4.1.1 中山岐江公园设计分析 | 第28-31页 |
4.1.2 苏州博物馆设计分析 | 第31-32页 |
4.2 问题与前景 | 第32-34页 |
4.2.1 基本国情对极简主义园林在中国发展的影响 | 第33页 |
4.2.2 公众对极简主义审美的局限性 | 第33页 |
4.2.3 设计师专业素养的局限性 | 第33页 |
4.2.4 园林施工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4.3 启示与思考 | 第34-36页 |
5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Abstract | 第40页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