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3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新建区间穿越工程施工方案选取及原理探究 | 第16-28页 |
2.1 工程概况 | 第16-18页 |
2.2 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 第18-20页 |
2.2.1 工程地质情况 | 第18-19页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9-20页 |
2.3 施工方案的选取 | 第20-23页 |
2.3.1 隧道开挖造成既有结构沉降原理 | 第20-21页 |
2.3.2 新建区间施工方案选取 | 第21-23页 |
2.3.3 桥梁支护方案选取 | 第23页 |
2.4 施工工法相关原理分析 | 第23-27页 |
2.4.1 洞桩工法技术特点及操作要点 | 第23-24页 |
2.4.2 密贴下穿既有车站沉降及千斤顶作用原理 | 第24-25页 |
2.4.3 桥梁同步顶升技术原理研究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新建隧道施工引起既有结构变形预测分析 | 第28-42页 |
3.1 穿越工程施工设计方案 | 第28-30页 |
3.1.1 洞桩工法下穿桥梁段 | 第28页 |
3.1.2 第二阶段洞桩法+千斤顶支顶技术密贴下穿地铁车站 | 第28-30页 |
3.2 三维数值模型 | 第30-32页 |
3.2.1 模型情况 | 第30-31页 |
3.2.2 计算假设 | 第31页 |
3.2.3 参数选取 | 第31页 |
3.2.4 变形特征截面的选取 | 第31-32页 |
3.3 第一、二阶段引起既有结构变形预测 | 第32-39页 |
3.3.1 第一阶段洞桩法施工引起变形预测 | 第32-35页 |
3.3.2 第二阶段开挖方案比选 | 第35-39页 |
3.3.3 既有结构变形预测分析 | 第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新建区间密贴下穿段分析的优化和细化 | 第42-54页 |
4.1 施工方案中超前深孔注浆加固分析 | 第42-43页 |
4.1.1 加固范围分析 | 第42-43页 |
4.1.2 穿越施工加固方案 | 第43页 |
4.2 密贴段方案B中各施工步序所引起车站的沉降 | 第43-46页 |
4.2.1 主要步序沉降量 | 第44-46页 |
4.2.2 沉降量所占比例 | 第46页 |
4.3 密贴下穿段方案优化 | 第46-52页 |
4.3.1 千斤顶预支顶力范围的确定 | 第47-50页 |
4.3.2 千斤顶顶力优化设计 | 第50-51页 |
4.3.3 优化方案比较分析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五章 穿越工程桥梁的顶升措施 | 第54-62页 |
5.1 既有桥梁变形 | 第54-55页 |
5.2 穿越既有桥梁顶升施工方案 | 第55-57页 |
5.2.1 顶升施工部署 | 第55-56页 |
5.2.2 顶升施工方法 | 第56页 |
5.2.3 应急预案 | 第56-57页 |
5.3 顶升施工监测方案 | 第57-60页 |
5.3.1 监测内容及监测布点 | 第57-60页 |
5.3.2 监测主要工程量及监测频率 | 第60页 |
5.3.3 同步顶升监测控制值 | 第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2-64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