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香料及化妆品工业论文--化妆品论文--毛发用品论文

新型洗护二合一洗发产品的配方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头发第11-13页
        1.1.1 头发的生长环境第11页
        1.1.2 头发的结构第11-12页
        1.1.3 头发的化学结构第12-13页
    1.2 头发的损伤和修复护理第13-15页
        1.2.1 头发的损伤第13-15页
        1.2.2 受损头发的修复和护理第15页
    1.3 洗护合一洗发水第15-16页
        1.3.1 洗护合一洗发水研究背景第15-16页
        1.3.2 洗护合一洗发水存在的问题第16页
    1.4 洗护一体洗发水的配方组成第16-21页
        1.4.1 表面活性剂第16-19页
        1.4.2 阳离子调理剂第19页
        1.4.3 润发油脂第19页
        1.4.4 功效类添加剂第19-21页
    1.5 洗发护发产品市场情况第21页
    1.6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1-23页
2 实验原料、设备及分析测试方法第23-28页
    2.1 实验设备及原料第23-25页
        2.1.1 实验原料第23-25页
        2.1.2 实验设备第25页
    2.2 性能测试方法第25-28页
        2.2.1 泡沫测试第25-26页
        2.2.2 表面张力测试第26页
        2.2.3 清洁性能测试第26页
        2.2.4 粘度测试第26页
        2.2.5 头发柔软性测试第26-27页
        2.2.6 梳理性测试第27页
        2.2.7 人群测试调查第27页
        2.2.8 洗发水内控指标测试第27页
        2.2.9 稳定性测试第27-28页
3 阴-阳复配体系的二合一洗发水的配方研究及性能测试第28-53页
    3.1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28-30页
    3.2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30-35页
        3.2.1 表面张力测试第30-31页
        3.2.2 发泡性能测试第31-32页
        3.2.3 清洁能力的测试第32-33页
        3.2.4 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研究第33-35页
    3.3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用量优化第35-36页
    3.4 辅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36-37页
    3.5 阳离子调理剂的确定第37-39页
    3.6 润发油脂的确定第39-43页
    3.7 增稠剂的选择第43-46页
    3.8 阴-阳复配体系的二合一洗发水的配方及其配制工艺第46-47页
    3.9 阴-阳复配体系的二合一洗发水的性能评价第47-50页
        3.9.1 发泡性能测试评价第47页
        3.9.2 清洁能力测试评价第47-48页
        3.9.3 梳理性测试评价第48-49页
        3.9.4 柔顺性测试评价第49-50页
        3.9.5 人群测试调查评价第50页
    3.10 阴-阳复配体系的二合一洗发水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考察第50-52页
        3.10.1 卫生指标考察第50-51页
        3.10.2 理化指标考察第51页
        3.10.3 稳定性考察第51-52页
    3.11 本章小结第52-53页
4 阳-阳复配体系洗护二合一护发素配方研究及性能测试第53-69页
    4.1 清洁功能表面活性剂的选择第53-56页
        4.1.1 表面张力测试第53-54页
        4.1.2 发泡性能测试第54-55页
        4.1.3 清洁效果测试第55页
        4.1.4 阳-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研究第55-56页
    4.2 润发油脂的选择第56-61页
    4.3 阳-阳复配性二合一护发素的配方及其配制工艺第61-62页
    4.4 阳-阳复配体系的二合一护发素的性能评价第62-65页
        4.4.1 清洁性能对比第62-63页
        4.4.2 梳理性能对比第63-64页
        4.4.3 对受损头发的修护作用对比第64页
        4.4.4 柔顺性测试对比第64-65页
        4.4.5 人群测试调查第65页
    4.5 阳-阳复配体系的二合一护发素的安全性及稳定性考察第65-68页
        4.5.1 卫生指标考察第65-66页
        4.5.2 理化指标考察第66页
        4.5.3 稳定性考察第66-68页
    4.6 本章小结第68-69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9-71页
    5.1 结论第69页
    5.2 展望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74-75页
致谢第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黄姜皂素提取工艺改进和皂苷转化菌株的筛选
下一篇:黄曲霉毒素B1降解酶及其降解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