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挂车转向角度误差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9-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组合挂车的研究状况 | 第12-14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4 小结 | 第15-16页 |
2 组合挂车转向特性分析 | 第16-22页 |
2.1 挂车的分类 | 第16-18页 |
2.2 悬挂系统 | 第18-20页 |
2.3 组合挂车的主要拼接形式 | 第20-21页 |
2.4 小结 | 第21-22页 |
3 转向机构优化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3.1 阿克曼转向原理 | 第22-23页 |
3.2 ADAMS 软件概述 | 第23-25页 |
3.2.1 ADAMS 中常用的优化算法 | 第23-25页 |
3.3 小结 | 第25-26页 |
4 对转向机构进行分析并建立优化模型 | 第26-39页 |
4.1 转向机构的特性 | 第26-28页 |
4.2 建立转向机构模型 | 第28-31页 |
4.2.1 转向机构的组成 | 第28-29页 |
4.2.2 建立模型 | 第29-31页 |
4.3 求理论转角与模拟转角 | 第31-36页 |
4.3.1 求理论转角的计算式 | 第31-34页 |
4.3.2 求模拟转角 | 第34-36页 |
4.4 确定优化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第36-37页 |
4.5 小结 | 第37-39页 |
5 转向机构优化及孔位的可制造化处理 | 第39-67页 |
5.1 优化过程的实现 | 第39-41页 |
5.2 对优化结果进行分析 | 第41-54页 |
5.3 数据处理 | 第54-65页 |
5.3.1 对连接孔位进行合并 | 第55-56页 |
5.3.2 对合并后孔位进行修正 | 第56-65页 |
5.4 小结 | 第65-67页 |
6 对 4 纵列组合挂车转向机构的初步研究 | 第67-77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7-81页 |
7.1 总结 | 第77-79页 |
7.2 展望 | 第79-81页 |
8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