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引言第12-14页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第12页
    二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三 本文创新点第13-14页
第一章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内涵第14-21页
    第一节 “非法占有”与几个易混淆概念的界定第14-16页
        一 “非法占有”与“非法所有”之界限第14-15页
        二 “非法占有”与故意隐匿、毁坏之异同第15-16页
        三 “非法占有”与“非法持有”之区分第16页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第16-18页
        一 域外理论第17页
        二 国内理论第17-18页
    第三节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内涵第18-21页
        一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之观点梳理第19-20页
        二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内涵之界定第20-21页
第二章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的产生时间第21-27页
    第一节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与犯罪故意的关系第21-22页
        一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内涵第21页
        二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与犯罪故意的关系第21-22页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的阶段第22-24页
        一 集资行为前第22-23页
        二 集资行为中第23-24页
        三 集资行为后第24页
    第三节 “非法占有目的”产生时间与集资诈骗罪未完成形态的关系第24-27页
        一 集资诈骗罪的未完成形态第24-26页
        二 两者的关系第26-27页
第三章 诈骗罪与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比较第27-32页
    第一节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方法比较第27-29页
        一 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定方法第27-28页
        二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推定方法第28-29页
    第二节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标准比较第29-30页
        一 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标准第29页
        二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标准第29-30页
    第三节 “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效果比较第30-32页
        一 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效果第30-31页
        二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认定效果第31-32页
第四章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第32-44页
    第一节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困境的成因第32-36页
        一 缺乏商事思维,忽视商事特性第32-33页
        二 现有认定标准不完全适应商事特征第33-35页
        三 集资款去向认定方法不合理第35-36页
    第二节 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司法认定困境的解决路径第36-44页
        一 贯彻商事思维,重视商事特性第36-37页
        二 重视反证,建立反证标准第37-41页
        三 优化集资诈骗金额计算方法第41-44页
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7页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7-48页
致谢第48页

论文共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危险犯的停止形态
下一篇:重建合作制的信用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