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刑法论文--分则论文

论危险犯的停止形态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9-12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和研究方法第9-10页
    第三节 论文结构安排第10-12页
第一章 危险犯概述第12-19页
    第一节 刑法中危险犯的概念第12-15页
        一 刑法中的危险第12-14页
        二 刑法中的危险犯第14-15页
    第二节 危险状态的判断第15-19页
        一 危险状态的判断材料第15-17页
        二 危险状态的判断时点第17页
        三 危险状态的判断标准第17-19页
第二章 危险犯的既遂形态第19-26页
    第一节 危险犯既遂形态的确定第19-22页
        一 学说观点及评析第20-21页
        二 危险犯存在既遂形态第21-22页
    第二节 危险犯既遂形态的判断标准第22-26页
        一 犯罪目的实现说第22页
        二 犯罪结果说第22-23页
        三 脱离自力控制说第23-24页
        四 危险状态说第24页
        五 危险犯的既遂标准是危险状态的出现及犯罪停止第24-26页
第三章 危险犯的预备形态第26-31页
    第一节 危险犯预备形态存在的理论之争第26-27页
    第二节 危险犯预备形态的可罚性根据第27-31页
        一 对危险犯预备形态可罚性根据的不同认识第27-29页
        二 对危险犯预备形态原则上予以处罚第29-31页
第四章 危险犯的未遂形态第31-39页
    第一节 危险犯的未遂理论第31-34页
        一 危险犯未遂形态的争议第31-32页
        二 危险犯存在未遂形态第32-34页
    第二节 危险犯未遂的概念和特征第34-39页
        一 危险犯未遂的概念第34-35页
        二 危险犯未遂的特征第35-39页
第五章 危险犯的中止形态第39-46页
    第一节 危险犯中止形态的认定第39-43页
        一 客观方面的认定第39-41页
        二 主观方面的认定第41-43页
    第二节 危险犯中止形态的具体情形第43-46页
        一 危险状态出现前的犯罪中止第43页
        二 危险状态出现后的犯罪中止第43-46页
结语第46-47页
参考文献第47-49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49-50页
致谢第50页

论文共5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身份犯的间接正犯
下一篇:集资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