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导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回顾 | 第12-16页 |
1.2.1 理论基础 | 第12-13页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3 总结 | 第16页 |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框架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8-19页 |
1.4.1 创新 | 第18页 |
1.4.2 不足 | 第18-19页 |
2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 | 第19-26页 |
2.1 不良贷款总量 | 第19-23页 |
2.1.1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远高于其他类型银行 | 第19-20页 |
2.1.2 江苏不良贷款比率、总数逐年增大 | 第20-22页 |
2.1.3 苏北不良贷款率较高,苏南不良贷款总数增幅较大 | 第22-23页 |
2.2 不良贷款结构 | 第23-25页 |
2.2.1 江苏可疑类贷款总体上升,贷款遭受损失风险增大 | 第23-24页 |
2.2.2 苏南损失类贷款占比高,贷款损失程度大 | 第24-25页 |
2.3 隐性不良贷款:关注类贷款明显增多 | 第25-26页 |
3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及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第26-40页 |
3.1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 | 第26-34页 |
3.1.1 宏观经济下行,企业经营困难 | 第26-27页 |
3.1.2 前期宽松政策,风险资产投资加大 | 第27-28页 |
3.1.3 江苏是制造业大省、民间借贷活跃 | 第28-29页 |
3.1.4 银行历史因素:包袱重 | 第29-30页 |
3.1.5 多元化经营,潜在经营风险增大 | 第30-31页 |
3.1.6 贷款投向较集中,风险集聚 | 第31-33页 |
3.1.7 互保、联保严重,产生连锁效应 | 第33-34页 |
3.2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控中存在的问题 | 第34-40页 |
3.2.1 重贷轻管,风险意识薄弱 | 第34-35页 |
3.2.2 员工综合素质仍有待提升 | 第35-36页 |
3.2.3 缺乏现代科技系统支持 | 第36-37页 |
3.2.4 粉饰贷款质量,推迟风险的暴露 | 第37页 |
3.2.5 传统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效率低下 | 第37-38页 |
3.2.6 缺失专业化的不良贷款处置团队 | 第38-40页 |
4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40-47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40页 |
4.2 模型设定及变量说明 | 第40-41页 |
4.3 样本选取、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第41-42页 |
4.4 实证检验 | 第42-44页 |
4.5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4.6 结论 | 第45-47页 |
5 农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防控对策建议 | 第47-53页 |
5.1 增强风险抵御能力,适应经济新常态 | 第47页 |
5.2 多元化经营要注意防控风险 | 第47页 |
5.3 加强管理,防范不良贷款 | 第47-49页 |
5.3.1 调整信贷投向,避免风险积聚 | 第47-48页 |
5.3.2 确保担保的有效性,降低银行损失 | 第48页 |
5.3.3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风险意识 | 第48-49页 |
5.4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创新风控模式 | 第49-50页 |
5.4.1 打造智能化互联网授信平台 | 第49页 |
5.4.2 依托云计算等手段精准管控风险 | 第49页 |
5.4.3 实现授后实时监控,动态跟踪 | 第49-50页 |
5.5 多法并举,加快不良贷款化解 | 第50-51页 |
5.5.1 建设专业化处置团队 | 第50页 |
5.5.2 批量打包出售,快速化解历史遗留问题 | 第50-51页 |
5.5.3 探索“互联网+不良贷款”模式 | 第51页 |
5.6 外部加强监管、支持与指导 | 第51-53页 |
5.6.1 治理隐匿不良贷款行为 | 第51页 |
5.6.2 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支持 | 第51-52页 |
5.6.3 针对不同地区差异化指导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