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2 国外现状研究 | 第16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6页 |
1.3 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1.4.1 可能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主要类型及基本特点 | 第19-25页 |
2.1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 第19页 |
2.2 移动互联网平台的主要类型 | 第19-22页 |
2.2.1 微博 | 第19-20页 |
2.2.2 微信 | 第20-21页 |
2.2.3 手机报 | 第21页 |
2.2.4 其他移动互联网客户端 | 第21-22页 |
2.3 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特点 | 第22-25页 |
2.3.1 受众的广泛性 | 第22页 |
2.3.2 途径的多样性 | 第22-23页 |
2.3.3 内容的草根性 | 第23页 |
2.3.4 对象的精准性 | 第23-24页 |
2.3.5 传递的即时性 | 第24页 |
2.3.6 信息的可信性 | 第24-25页 |
第3章 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25-28页 |
3.1 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3.1.1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开辟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 | 第25页 |
3.1.2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提高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第25-26页 |
3.1.3 实现全方位育人、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 | 第26页 |
3.2 运用移动互联网创新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可行性 | 第26-28页 |
3.2.1 电子产品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 | 第26-27页 |
3.2.2 移动互联网深受师生及家长的喜爱 | 第27页 |
3.2.3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改变理想化倾向 | 第27-28页 |
第4章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基于问卷调查分析.. | 第28-40页 |
4.1 问卷调查设计与实践 | 第28-29页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36页 |
4.3 调查结论与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4.3.1 调查结论 | 第36-38页 |
4.3.2 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第5章 “移动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 | 第40-49页 |
5.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移动互联网后的优势 | 第40-42页 |
5.1.1 丰富性与时效性 | 第40-41页 |
5.1.2 汇聚力与多元化 | 第41页 |
5.1.3 宽容性与参与性 | 第41页 |
5.1.4 表现性与个性化 | 第41-42页 |
5.2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移动互联网后堤防的问题 | 第42页 |
5.2.1 负载过大导致信息拥堵 | 第42页 |
5.2.2 各抒己见形成传播噪音 | 第42页 |
5.2.3 依赖网络忽视课堂教育 | 第42页 |
5.3 新模式各组成部分的定位、作用的升级 | 第42-49页 |
5.3.1 政府:强化监管治理,做好监督者 | 第43-44页 |
5.3.2 学校:搭建教育平台,做好运营者 | 第44-45页 |
5.3.3 班主任:实时关注学生,做好引导者 | 第45页 |
5.3.4 教师:收集编辑信息,做好教学者 | 第45-46页 |
5.3.5 父母:发挥示范作用,做好示范者 | 第46-47页 |
5.3.6 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做好互动者 | 第47-49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