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心脏、血管(循环系)疾病论文--心脏疾病论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论文

冠通方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及对IL-35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引言第13-15页
1 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第15-23页
    1.1 中医学心的生理功能第15-16页
        1.1.1 心主神明第15-16页
        1.1.2 心主血脉第16页
    1.2 中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第16-18页
        1.2.1 冠心病心绞痛病名第16页
        1.2.2 中医学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第16-17页
        1.2.3 中医学冠心病心绞痛证型第17-18页
        1.2.4 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瘀证中医药治疗现状第18页
    1.3 西医学对冠心病心绞痛的认识第18-21页
        1.3.1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机制第18-19页
        1.3.2 冠心病危险因素第19-21页
    1.4 西医学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第21-23页
2 临床观察第23-51页
    2.1 临床资料与方法第23-28页
        2.1.1 病例来源第23页
        2.1.2 研究方法第23-24页
        2.1.3 诊断标准第24-26页
        2.1.4 纳入标准第26页
        2.1.5 排除病例标准第26-27页
        2.1.6 终止试验标准第27页
        2.1.7 脱落病例标准第27-28页
    2.2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第28-32页
        2.2.1 安全性观察指标第28页
        2.2.2 疗效性观察指标第28-29页
        2.2.3 稳定型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第29页
        2.2.4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第29-30页
        2.2.5 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评定标准第30页
        2.2.6 硝酸甘油减停率评定标准第30-31页
        2.2.7 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第31-32页
    2.3 统计学处理第32页
    2.4 观察结果第32-51页
        2.4.1 入选病例和完成情况第32页
        2.4.2 病例一般资料第32-35页
        2.4.3 疗效统计学分析第35-50页
        2.4.4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第50-51页
3 讨论第51-62页
    3.1 冠心病心绞痛流行病学第51-52页
    3.2 冠通方组方分析第52页
    3.3 冠通方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分析第52-60页
        3.3.1 心绞痛发作疗效比较分析第52-54页
        3.3.2 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比较分析第54-55页
        3.3.3 西雅图心绞痛评分量表(SAQ)分析第55-56页
        3.3.4 硝酸甘油减停率比较分析第56页
        3.3.5 心电图变化分析第56-57页
        3.3.6 血脂水平变化分析第57-58页
        3.3.7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水平变化分析第58-59页
        3.3.8 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分析第59-60页
        3.3.9 人白细胞介素35水平变化分析第60页
    3.4 安全性分析第60-61页
    3.5 问题与展望第61-62页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71页
附录第71-79页
缩略词表第79-81页
综述第81-87页
    参考文献第85-87页
致谢第87-88页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治气”立法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血清IL-33、KLF2、LP-PLA2与冠脉狭窄程度及ASCVD发病风险分层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