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 第15-26页 |
1 研究资料 | 第15-18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1.2 诊断标准 | 第15-17页 |
1.2.1 冠心病PCI成功标准 | 第15页 |
1.2.2 焦虑障碍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1.2.3 气虚血瘀痰阻证辨证标准 | 第16-17页 |
1.3 入选标准 | 第17页 |
1.4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1.5 剔除和脱落的标准及处理的原则 | 第18页 |
1.5.1 剔除和脱落的标准 | 第18页 |
1.5.2 剔除和脱落处理原则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26页 |
2.1 分组和治疗方法 | 第18页 |
2.2 观察指标 | 第18-19页 |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第18页 |
2.2.2 研究对象安全性指标 | 第18-19页 |
2.2.3 研究对象疗效性观察指标 | 第19页 |
2.3 疗效指标的检测和实验材料 | 第19-22页 |
2.3.1 Hs-CRP含量测定 | 第19页 |
2.3.2 血清5-HT、IL-6、TNF-α含量测定 | 第19-22页 |
2.4 疗效判断标准 | 第22-24页 |
2.4.1 焦虑疗效判定标准 | 第22-23页 |
2.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第23页 |
2.4.3 生存质量改善评估 | 第23-24页 |
2.4.4 血清5-HT含量变化 | 第24页 |
2.4.5 血清hs-CRP、IL-6、TNF-α的含量变化 | 第24页 |
2.5 定期随访 | 第24页 |
2.6 统计学处理 | 第24-25页 |
2.7 研究路线图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第26-36页 |
1 研究完成情况 | 第26页 |
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比较 | 第26-27页 |
3 治疗前指标 | 第27-29页 |
3.1 治疗前SAS、HAMA、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27-28页 |
3.2 治疗前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积分比较 | 第28页 |
3.3 治疗前hs-CRP、IL-6、TNF-α、5-HT水平比较 | 第28-29页 |
4 治疗前后疗效指标比较 | 第29-33页 |
4.1 治疗前后SAS标准分比较 | 第29页 |
4.2 治疗前后HAMA评分比较 | 第29-30页 |
4.3 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第30页 |
4.4 治疗前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积分比较 | 第30-31页 |
4.5 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第31-32页 |
4.6 治疗前后5-HT含量水平比较 | 第32-33页 |
5 治疗后疗效指标比较 | 第33-34页 |
5.1 治疗后SAS、HAMA评分比较 | 第33页 |
5.2 治疗后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表积分比较 | 第33-34页 |
5.3 治疗后5-HT水平比较 | 第34页 |
6 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 第34-35页 |
6.1 焦虑障碍治疗有效率比较 | 第34-35页 |
6.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35页 |
7 安全性分析 | 第35-36页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6-50页 |
1 中医对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障碍的认识 | 第36-39页 |
2 现代医学对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障碍的认识 | 第39-43页 |
3 从“治气”立论进行组方治疗的依据 | 第43-44页 |
4 治疗原则和方法 | 第44页 |
5 愉心汤方药组成和组方分析 | 第44-47页 |
5.1 组方分析 | 第44-45页 |
5.2 方中药物主要性能分析及药理作用 | 第45-47页 |
6 使用黛力新作为对照的依据 | 第47页 |
7 愉心汤治疗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障碍的优势 | 第47-48页 |
8 研究结果分析总结 | 第48-49页 |
9 不足和展望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9页 |
附录 | 第59-65页 |
缩略词表 | 第65-66页 |
综述 | 第66-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 第76-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