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迁移和沉积的试验研究 | 第14-22页 |
1.2.1 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促进污染物迁移的影响因素 | 第14-20页 |
1.2.2 悬浮颗粒对重金属离子迁移过程的影响 | 第20-21页 |
1.2.3 悬浮颗粒的加速迁移现象 | 第21-22页 |
1.3 悬浮颗粒促进污染物迁移的理论模型 | 第22-23页 |
1.4 本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3-24页 |
1.5 创新点 | 第24-25页 |
2 试验材料和试验装置 | 第25-35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5-29页 |
2.1.1 多孔介质 | 第25-26页 |
2.1.2 注入的颗粒及重金属离子 | 第26-28页 |
2.1.3 萃取试剂 | 第28页 |
2.1.4 其他材料 | 第28-29页 |
2.2 试验仪器 | 第29-35页 |
2.2.1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2.2.2 加热装置 | 第30-32页 |
2.2.3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 第32页 |
2.2.4 调速多用振荡器 | 第32-33页 |
2.2.5 离心机 | 第33-34页 |
2.2.6 其他仪器 | 第34-35页 |
3 悬浮颗粒溶液浓度和铅离子浓度的测定方法 | 第35-43页 |
3.1 悬浮颗粒浓度与浊度关系 | 第35-38页 |
3.2 铅离子浓度的测定 | 第38-41页 |
3.2.1 方法的比较选择 | 第38-40页 |
3.2.2 铅的标准曲线 | 第40-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4 饱和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和重金属铅离子迁移特性 | 第43-75页 |
4.1 中性条件下悬浮颗粒的迁移特性 | 第44-52页 |
4.1.1 渗流速度对硅粉颗粒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46-49页 |
4.1.2 颗粒粒径对硅粉颗粒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3 浓度对硅粉颗粒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50-52页 |
4.2 酸性条件下悬浮颗粒的迁移特性 | 第52-60页 |
4.2.1 酸性条件下硅粉颗粒的穿透曲线 | 第52-57页 |
4.2.2 酸性和中性条件下硅粉颗粒穿透曲线的对比 | 第57-60页 |
4.3 温度对悬浮颗粒迁移特性的影响 | 第60-66页 |
4.4 重金属铅离子的迁移特性 | 第66-69页 |
4.4.1 渗流速度对铅离子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68页 |
4.4.2 浓度对铅离子穿透曲线的影响 | 第68-69页 |
4.5 温度对重金属铅离子迁移过程的影响 | 第69-7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2-75页 |
5 饱和多孔介质中悬浮颗粒和重金属铅离子耦合迁移特性 | 第75-99页 |
5.1 吸附于悬浮颗粒表面的铅离子的萃取方法 | 第75-79页 |
5.2 悬浮颗粒与重金属铅离子混合液耦合迁移特性 | 第79-91页 |
5.2.1 耦合迁移试验中重金属铅离子的穿透曲线 | 第79-81页 |
5.2.2 耦合试验中悬浮颗粒对重金属铅离子迁移过程的影响 | 第81-84页 |
5.2.3 耦合试验中重金属铅离子对悬浮颗粒迁移过程的影响 | 第84-89页 |
5.2.4 耦合试验中悬浮颗粒和铅离子穿透曲线对比 | 第89-91页 |
5.3 温度对悬浮颗粒与重金属铅离子耦合迁移特性的影响 | 第91-96页 |
5.3.1 不同温度作用下耦合迁移试验中硅粉颗粒的穿透曲线对比 | 第92-94页 |
5.3.2 不同温度作用下耦合迁移试验中铅离子的穿透曲线对比 | 第94-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9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99-103页 |
6.1 结论 | 第99-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1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3-11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