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导论 | 第15-26页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5-18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三)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四、创新之处与主要不足 | 第24-26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24-25页 |
(二) 主要不足 | 第25-26页 |
第一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6-43页 |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相关概念 | 第26-27页 |
(一) 农民教育与农民教育思想 | 第26-27页 |
(二)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 | 第27页 |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础 | 第27-36页 |
(一)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 第27-34页 |
(二)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 第34-36页 |
三、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脉络 | 第36-43页 |
(一) 萌芽时期 | 第36-37页 |
(二) 形成时期 | 第37-39页 |
(三) 成熟时期 | 第39-41页 |
(四) 发展时期 | 第41-43页 |
第二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理论意蕴 | 第43-54页 |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内容 | 第43-49页 |
(一) 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唤起农民的民主政治意识 | 第43-44页 |
(二) 重视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 第44-46页 |
(三) 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教育,增强农民的职业技术水平 | 第46-47页 |
(四) 开展农民的军事技能教育,提高农民的军事战斗能力 | 第47-49页 |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特点 | 第49-54页 |
(一) 教育目的体现阶级性 | 第49-50页 |
(二) 教育理论富有实践性 | 第50-51页 |
(三) 教育内容与时俱进 | 第51-52页 |
(四) 教育方针以人为本 | 第52页 |
(五) 教育手段灵活多样 | 第52-54页 |
第三章 毛泽东开展农民教育的实践经验 | 第54-63页 |
一、毛泽东农民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54-58页 |
(一) 从农村的实际出发,考虑农民实际特点 | 第54-55页 |
(二) 符合农民现实需要,自愿与引导相结合 | 第55-56页 |
(三)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促进农民全面发展 | 第56-57页 |
(四) 言传与身教相结合,保证农民教育效果 | 第57-58页 |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的方法 | 第58-63页 |
(一) 启发引导法 | 第58-59页 |
(二) 榜样示范法 | 第59-60页 |
(三) 深入浅出法 | 第60-61页 |
(四) 化整为零法 | 第61页 |
(五) 重点带动整体法 | 第61-63页 |
第四章 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 第63-81页 |
一、当前农民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第63-68页 |
(一) 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亟待提高 | 第63-64页 |
(二)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发展不均衡 | 第64-65页 |
(三) 农村人口流动导致人口结构变化 | 第65-66页 |
(四) 农村教育发展的滞后与不均衡 | 第66-68页 |
二、毛泽东农民教育思想对当前农民教育的启示 | 第68页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68-81页 |
(一) 体现温度,发展农民教育新理念 | 第68-72页 |
(二) 把关向度,把握农民教育新内容 | 第72-75页 |
(三) 加大力度,创新农民教育新方法 | 第75-81页 |
结语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