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3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第2章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概述 | 第19-27页 |
2.1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概念解析 | 第19-22页 |
2.1.1 民事争点 | 第19-20页 |
2.1.2 民事争点整理 | 第20页 |
2.1.3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 | 第20-22页 |
2.2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功能 | 第22-24页 |
2.2.1 明确审判对象 | 第22页 |
2.2.2 促进集中审理 | 第22-23页 |
2.2.3 防止诉讼突袭 | 第23页 |
2.2.4 促使当事人和解 | 第23页 |
2.2.5 引导当事人提出攻击防御方法 | 第23-24页 |
2.3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与其他民事诉讼程序关系 | 第24-25页 |
2.3.1 争点整理程序与审前程序 | 第24-25页 |
2.3.2 争点整理程序与诉答程序和证据交换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第3章 民事争点整理域外制度考察 | 第27-36页 |
3.1 英美法系国家 | 第27-28页 |
3.1.1 英国 | 第27-28页 |
3.1.2 美国 | 第28页 |
3.2 大陆法系国家 | 第28-31页 |
3.2.1 法国 | 第29页 |
3.2.2 德国 | 第29-30页 |
3.2.3 日本 | 第30-31页 |
3.3 两大法系争点整理程序比较分析 | 第31-34页 |
3.3.1 两大法系制度比较 | 第33页 |
3.3.2 两大法系共同规律 | 第33-34页 |
3.3.3 启示与借鉴 | 第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4章 我国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现状及反思 | 第36-45页 |
4.1 立法现状 | 第36-38页 |
4.1.1 争点整理的立法 | 第36-37页 |
4.1.2 相关保障制度的立法 | 第37-38页 |
4.2 司法现状 | 第38-39页 |
4.3 问题与成因分析 | 第39-40页 |
4.3.1 答辩制度存在缺陷 | 第39页 |
4.3.2 当事人与法官在争点整理中职权划分存在缺陷 | 第39-40页 |
4.3.3 对逾期举证无有效约束 | 第40页 |
4.4 庭审优质化司法改革视域下争点整理的思考 | 第40-44页 |
4.4.1 庭审优质化司法改革述评 | 第40-41页 |
4.4.2 庭审优质化司法改革指导下争点整理的思考 | 第41-4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5章 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构建 | 第45-52页 |
5.1 争点整理程序指导思想的确立:服务庭审优质化 | 第45-46页 |
5.2 争点整理程序的具体制度构建 | 第46-49页 |
5.2.1 争点整理程序的主体 | 第46-47页 |
5.2.2 争点整理的方式 | 第47-48页 |
5.2.3 争点整理程序的终结 | 第48页 |
5.2.4 争点整理程序的效力 | 第48-49页 |
5.3 建立民事争点整理程序的相关保障制度 | 第49-52页 |
5.3.1 建立失权制度 | 第49页 |
5.3.2 强化法官释明权 | 第49-50页 |
5.3.3 建立强制答辩制度 | 第50页 |
5.3.4 强化当事人证据收集能力 | 第50-52页 |
结束语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