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性别角色分析--以鄂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一、绪论 | 第12-20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实践意义 | 第13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四)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18页 |
1、性/性别/社会性别 | 第16页 |
2、性别角色/性别歧视 | 第16-17页 |
3、社会性别意识 | 第17页 |
4、女性主义/女权主义 | 第17页 |
5、性别平等/性别差异 | 第17-18页 |
(五)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1、研究方法 | 第18页 |
2、研究框架 | 第18-20页 |
二、社会性别角色的理论探讨 | 第20-24页 |
(一) 性别角色形成的心理学视角 | 第20-21页 |
1、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20页 |
2、性别角色形成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3、性别图式理论 | 第21页 |
(二) 性别角色形成的社会学视角 | 第21-22页 |
1、社会文化决定理论 | 第21-22页 |
2、本姆的性别双向化理论 | 第22页 |
(三) 性别角色形成的女性主义视角 | 第22-23页 |
(四) 小结 | 第23-24页 |
三、鄂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性别分析 | 第24-39页 |
(一) 教科书中两性数量的对比分析 | 第24-31页 |
1、作者性别身份分析 | 第24-26页 |
2、选文标题的性别分析 | 第26-27页 |
3、故事性课文主角的性别分析 | 第27-28页 |
4、教科书呈现人物的性别分析 | 第28-29页 |
5、单人插图人物性别统计分析 | 第29页 |
6、多人插图人物性别统计分析 | 第29-30页 |
7、结论 | 第30-31页 |
(二) 两性人物性别角色分析 | 第31-39页 |
1、角色分析 | 第31-33页 |
2、人物性格和品质分析 | 第33-34页 |
3、两性社会地位、成就及影响力分析 | 第34-39页 |
四、形成语文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及影响 | 第39-44页 |
(一) 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因素 | 第39-41页 |
1、教科书编写者的性别意识缺失 | 第39页 |
2、教科书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 第39-40页 |
3、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 第40页 |
4、性别社会化 | 第40-41页 |
(二) 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产生的影响 | 第41-44页 |
1、教科书性别倾向对儿童的积极影响 | 第41页 |
2、对男童的消极影响 | 第41-42页 |
3、对女童的消极影响 | 第42-44页 |
五、改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性别不平等的建议 | 第44-47页 |
(一) 对国家/社会的政策建议 | 第44页 |
1、性别平等教育决策有女性参与 | 第44页 |
2、相关群体的配合 | 第44页 |
3、设立两性平等教育机构 | 第44页 |
(二) 对学校的建议 | 第44-45页 |
1、对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性别意识培训 | 第44-45页 |
2、校本教科书对性别意识的补充 | 第45页 |
(三) 对教科书编写者的建议 | 第45-46页 |
1、培养教科书编写者的性别平等意识 | 第45页 |
2、将性别平等意识融入教科书 | 第45-46页 |
(四) 对教师的建议 | 第46-47页 |
1、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性别意识 | 第46页 |
2、教学中的无性别歧视教学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6页 |
致谢 | 第56页 |